蒋介石“铁桶围剿”计划外泄始末
莫雄先生,早年在的党内军内被誉为“莫大哥”,又被尊称为“五色将军”,以其朋友遍布三山五岳、红黄蓝白黑各行各业而著称。
1907年,莫雄在广州加入同盟会,次年奉命打入广东新军,为革命党的武装起义做好准备。武昌起义后,广东独立,组成北伐军北上,莫雄在其中担任排长、连长,直至南京恭迎孙中山先生回国出任临时大总统。此后,莫雄追随孙中山先生,在粤军部队中屡建战功。
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乱,背叛孙中山。当时莫雄在驻梧粤军担任中校营长,他秘密接待了来梧策动“讨陈”的孙中山副官张猛等人。在莫雄的帮助下,联军浩浩荡荡地从西江而下,一举将陈炯明的叛军赶出广州城,为孙中山先生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莫雄被大元帅府越级提拔为少将旅长,时年31岁。
1934年初,赋闲的莫雄在南昌遇到了蒋介石的亲信杨永泰。当时蒋介石正因几次围剿苏区均告失败而苦闷。杨永泰看到莫雄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动员莫雄到江西德安任职。不久后,莫雄被任命为江西德安赣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和江西赣北第四区剿共保安司令部司令。莫雄虽处于赋闲状态,但他与方面的朋友接触频繁,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其中卢志英同志给莫雄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虽与莫雄素昧平生,但却是一位有着丰富军事知识和革命精神的将才。
谈及自我到德安上任后的经历时,莫雄回忆道:“在司令部及专署内,我与刘哑佛、项与年等人接触颇多。与此我也接触到了许多革命同志和陌生人士。这些同志对我非常尊重,他们给我的印象是生气勃勃、坚强勇锐的。其中严希纯经常往来于南昌和上海之间,司令部及专署内的组织秘密地直接受上海地下党的领导。”这段话透露出莫雄在德安任职期间与地下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莫雄还参加了庐山军事会议。会议由蒋介石亲自主持,旨在布置第五次对苏区的围剿。这次会议制定了名为“铁桶围剿”的计划,旨在彻底包围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计划中详细划分了包围圈内的各个部分和部队的部署位置,包括铁丝网、碉堡线、火力网等防御设施的布置以及粮秣、弹药仓库的建立等。莫雄作为军事人员参与了这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这些措施展示了对苏区的军事压力和封锁策略。
莫雄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军事历程和革命经历。他的勇气和智慧在革命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与地下党的紧密合作也展示了国共两党在某些时期团结合作的可能性。这些经历不仅反映了莫雄个人的英勇奋斗,也揭示了历史背景下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战争形势。在精心策划和细致部署之下,蒋介石的“铁桶围剿”计划渐渐浮出水面。计划每月向纵深推进25公里,预计六个月后便能逼近红都瑞金。届时,红都四周将树立起如铁桶般严密的防线,重兵布防,铁丝网、碉堡线、阵等防御设施重重叠叠,难以计数的障碍物遍布其间。为了防止红军突围,计划更是要求每重铁丝网之间的防守要绝对保证。这一庞大的军事行动早已在庐山的军事会议上得到详尽的布置和规划。蒋介石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鼓舞人心的讲话,与会者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以期一举消灭。这一计划的规模之大、布局之周密无疑超越了之前的四次“围剿”。会议结束后,莫雄带着沉甸甸的机密文件匆匆下山。这些文件关乎红军生死存亡,被严格地标记为“绝密”。莫雄与三位人共同商讨如何将这一重要情报安全送达瑞金。他们深知任务的艰巨性,每一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项与年在临危受命之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装扮成教书先生的模样,踏上了前往瑞金的征途。路途遥远且充满艰辛,他必须穿越重重关卡和险地。他不敢快走,只能小心翼翼地按照计划行事,以免暴露身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项与年心急如焚,常常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弥补白天耽误的行程。随着接近瑞金,他必须改变自己的身份伪装。他深知这份情报的重要性,关乎数万红军的生死存亡。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他仍然坚定地前行。这份情报的成功传递是无数英勇志士付出努力的结果,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为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宝贵的贡献。更多关于蒋介石“铁桶围剿”计划外泄的始末,请关注相关频道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