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年,总共送给辽、金、西夏多少钱?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宋朝的对外交往始终伴随着财物的输送,这既是维系和平的手段,也是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之举。从辽朝、西夏到金朝,大宋朝通过进贡银币和绸缎,寻求与周边政权的和睦共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宋朝的岁币和岁贡情况。
一、辽朝与宋朝之间的岁币与岁贡
早在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就开始向辽朝输送财物以维系和平关系。到了北宋时期,每年向辽朝输送财物的传统得以延续。这些财物的性质在辽朝看来却有所不同。最初,北宋输送的财物被称为岁币,后来则被称为岁贡。这种变化背后是两国政治地位的变化。尽管北宋努力维持平等关系,但实际上在辽朝面前仍然难以摆脱臣属的地位。在宋仁宗时期,由于丢失城池等原因,辽朝将岁币重新定性为进贡,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宋朝向辽朝输送了大量的银子和绢匹,这些财物既是和平的代价,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二、西夏与宋朝之间的岁赐
北宋向西夏输送财物的历史同样悠久。随着两国关系的演变,岁赐成为维系和平的重要纽带。这种和平并非长久之计。随着两国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岁赐也时断时续。尽管如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北宋仍然向西夏输送了大量的财物。这些财物既包括金银财宝,也包括丝绸茶叶等日常用品,体现了宋朝对西夏的重视和维系两国关系的决心。
三、金朝与南宋之间的岁贡与岁币
南宋时期,为了维持与金朝的和平关系,开始向金朝输送财物。这些财物的性质与辽朝类似,既有岁贡也有岁币之分。南宋向金朝输送的财物数量庞大且持续时间长。这些财物不仅是和平的代价,更是国家尊严的象征。南宋通过进贡大量财物来换取与金朝的和平共处关系,体现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无奈之举。
宋朝通过进贡财物来维系与周边政权的和平关系是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这些财物既是和平的代价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兴衰更迭也反映了宋朝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权衡与抉择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继续前行续写新的历史篇章不断探索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南宋因某种历史变迁而被迫降级为藩属国,而金朝则相对地上升为宗主国。南宋官方史料却刻意回避了宋高宗接受金熙宗册封的这一重要史实。
这样的岁贡标准仅仅维持了二十一年,随着宋孝宗的即位和隆兴北伐的启动,对金朝的岁贡也随之中断。在随后的隆兴和约中,两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的君臣关系转变为叔侄关系,这也意味着两国间宗藩关系的终结。岁贡的名义被废除,改为岁币,且数额大幅下降。
四十二年后,宋宁宗发起的开禧北伐再次中止了岁币的输送。在随后的嘉定和约中,两国关系进一步转变,叔侄关系升级为伯侄关系,但岁币的数额却大幅增加,并增加了对金朝的军费赔偿。这些新额度并未维持太久。随着成吉思汗的南侵和金朝的衰落,南宋不得不停止向金朝输送岁币。最终,在蒙宋战争中,南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南宋向金朝输送了大量的财物,其中包括大量的银子和绢匹。这些财物的输送实际上构成了南宋的巨大负担。与此关于岁币的评价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和平代价,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和对敌国实力的助长。这些争议至今仍未有定论。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参考了北宋时期的财政收入和财物输送数据。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背景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宋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际操作中,银价的不稳定性使得岁币的计算变得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粗略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历史文献中的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两宋三百年间,向辽、金、西夏输送的财物,可谓一笔巨大的开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从1005年至1122年,北宋向辽和西夏输送了2308万两白银,相当于4154.4万贯铜钱,这一数额竟达到了北宋1064年财政收入铜钱部分的1.13倍。还有3867.4万匹布帛的输送,这是北宋财政收入中布帛部分的4.4倍。这些财物相当于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约2%,对于民众来说,负担显然不轻。
在田况的奏折中,他提到给辽朝的岁币已经让百姓不堪重负。为了完成这些财物的输送,百姓不仅要出钱,还要出力。这样的负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无疑是沉重的。南宋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辛弃疾曾提到,南宋给金朝的岁贡折算为铜钱是二百余万贯,约占南宋财政收入的3%。再加上徭役成本,民众的负担更是加重。
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辛劳。这些财物输送不仅仅是金银绢帛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与民生福祉的重大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数字不仅代表了财物的转移,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民众的生存状态。希望我们能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历史资料或关注历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