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全面抗战 国军中表现最好的竟然是杂牌军?

宇宙奥秘 2023-11-21 21:45www.198689.com宇宙奥秘

  几乎从创建开始,国民党军队就分为了嫡系军和杂牌军。所谓嫡系军,就是以黄埔军校为家底的中央军——这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命根子。所谓杂牌军,就是嫡系军以外、又隶属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部队——这些部队多数为地方军阀所控制。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蒋介石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在蒋介石的号召下,各路地方军阀纷纷表态,要率部上阵杀敌。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四天,四川军阀刘湘通电请缨。13日通电,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当年11月,上海失陷后,日军直扑南京。湖南军阀唐生智力排众议主张固守南京“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有的军阀甚至比蒋介石更早抗日。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阀冯玉祥就召集旧部,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一举收复多伦等四县。1936年6月3日,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公开反蒋,发表“北上抗日”通电。6月4日,陈济棠、李宗仁领衔成立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并表示誓率所部“力国家雪频年屈辱之耻,为民族争一线生存之机”。从武器装备上看,嫡系军武器精良,不乏装备了德国军械的德械师。后期又获得苏联、美军援助,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相差无几。而杂牌军武器装备相差得不是一个档次。川军出川抗战时,80%步枪为四川土造,其中还有一部分手工制品,这种枪有些时候打两枪就拉不开枪栓。

  从后勤保障上看,蒋介石对嫡系军的军饷能做到足额发放,食物和医疗上虽然与日军有一定差距,比之杂牌军,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杂牌军就不能享受嫡系军这个待遇了。川军22集团军进入第二战区后,前线官兵缺医少药,连粮食都无法保证,只能就地征发,形同抢夺,极大地影响了军民关系,直接导致了22集团军被赶出2战区。,在抗战中,装备奇差、后勤奇缺的杂牌军浴血奋战,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很多时候,杂牌军表现得比嫡系军更为显眼。比如,1938年2月,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坂垣第五师团主力部队进犯临沂。临沂保卫战打响。原属西北军阀系统的张自忠率部增援临沂。战至3月18日,临沂保卫战告一段落,张自忠与城内的原西北军庞炳勋部协同作战,保住了临沂城。

  比如,1938年,桂系军阀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歼灭日军二万余人,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战役级别的胜利。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军汤恩伯次不听李宗仁指挥,还将取得更大的胜利。在正面战场的多次会战中,杂牌军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太原会战爆发后,承担太原会战的部队主要是晋绥军、川军、滇军和原东北军、西北军旧部,中央军只有卫立煌等所辖的部队参加了会战。徐州会战的部队主要是桂军、川军、滇军和原东北军、西北军旧部,中央军仅有汤恩伯部。武汉会战中,在第五战区内阻敌进犯武汉的军队,也主要是桂军、川军、滇军和原东北军、西北军旧部。

  事实上,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后,蒋介石已将其中央军大部“调到大后方,或第二线”,“在前线作战的大都是地方势力派的军队”。这种做法,大有借日本军队之手,清除杂牌部队的嫌疑。对于国民党杂牌军在抗战中的表现,毛泽东曾给予肯定。1944 年7 月 15 日,针对国民党在河南、 湖南的溃退 ,毛泽东指出 ,蒋之军队 “根本没有民族民主教育 ,提倡反共教育 ,因而大部分军队充满失败情绪 ,失去战斗意志”,“蒋军近四十万 ,除少数武器较差、 待遇较坏的杂牌军比较能作战外,几乎无不望风而逃”。

  古代有位死于“举重比赛”的君主。作为一个君王,他虚心纳谏,任用将帅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人说他是有道明君;可是他又喜好搬拳弄脚、崇尚武功、好勇斗狠,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莽夫。他死后谥号为“武”,他的死也与他好“武”有关——他死于一场“举重比赛”的意外,有人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叹惋,而他却说死而无憾。

  秦武王(前329~前307),嬴姓,名荡,他本是少年英才,生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不爱后宫中的三千粉黛,也不爱锦衣华食、龙楼凤阁,只喜欢骑马射箭、架鹰走狗、摔跤角力。

  为了鼓励秦国将士们也崇尚武功,秦武王特意下旨求才,他要在全国、全天下范围内寻找具有神力的能人。大力士乌获和任鄙就“毛遂自荐”,来到秦武王身边,并受到了重用,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就不必说了。

  有了这两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宣传作用,秦国上下,乃至九州之内的能人异士都纷纷投奔秦国而来。一时间,秦国内人才济济,大大促进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增长。

  在齐国,有个叫孟贲的人听说了秦武王“招贤纳士”的消息后,也就奔着秦武王来了。这孟贲可与一些只求温饱而寄居于秦武王帐下的“欺世盗名”之辈大有不同,童年时就以力大无穷而闻名乡里,后来又学习兵书战策、沙场武功,想要在战场上成就自己的一番宏图伟业。于是孟贲就开始闯荡天下,游览山川,寻名师、访高友以增强自己的本领。据说,他在龙虎山学得一身奇异的能耐,在水里不怕蛟龙,在陆地上不惧虎狼。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两头雄壮威武的公牛在打架,两只公牛锋利的牛角叉在了一起,久久僵持、难分胜负。孟贲来了兴致,他想做个和事佬,把两只公牛分开。可是事与愿违,两头牛仍不肯罢休,还是一个劲儿地用头冲撞。孟先生见这牛很不识相,激起了他心中的怒火,他一手按着牛头,一手用力拔牛角,竟然将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来,那两头可怜的悍牛就这样死了。

  据说还有一次,孟贲在渡黄河时,因为渡口的人太多,而渡船又太少,所以众人都要排队。孟贲本是急脾气,这让他很不耐烦,就想先上船。船家就说了好些难听的话,还用桨点点他的头,说“你这么好强,难道是孟贲先生吗?”孟贲被气得须发倒竖、虎目圆睁,抖丹田大喝一声——“气煞我也!”一时间喝得波涛翻滚,渡船上的船家和渡客都被吓得掉水里去了。孟贲夺过船桨,一跃上船,划了几下子就到岸上了。

  孟贲如此神武,自然很得秦武王的喜爱,于是孟贲也就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了。

  秦武王之所以要招贤纳士、崇尚武功,是因为他有野心,他想统一寰宇、驾驭九州,把中原的锦绣河山尽收于自己的囊中。秦武王统一天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想到中原看看。他特别想到周王朝去看看,好了解了解中原的山川形势、地域人情,为自己将来的征讨兼并做一做准备。秦武王三年(前308年),他对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于是,左丞相甘茂带兵去打韩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打下了韩国的宜阳。这样,就连接了秦国和中原的门户,使秦武王到周朝京都的路畅通无阻了。

  后来,秦武王带着任鄙、孟贲等一班人到东周洛阳。他没有急着去朝见周天子,而是去看看传国之宝——九鼎。这九座宝鼎据说是大禹时期铸成的,那时分九州,一个鼎代表一个州。秦武王看了一番后,特意找到代表“雍州”(秦国)的鼎,上上下下地看了许久,然后若有所思,对众人说“这不就是代表我们秦国的宝鼎吗,我们应该把它搬到我国都城——咸阳去才对呀。”一旁看守宝鼎的小吏说“这鼎又叫‘千钧鼎’,有一千钧之重,自它铸成以来,没有人能移动过它。”

  秦武王一听,顿时来了兴致,他对任鄙和孟贲两位大力士说“二位义士天生神力,能不能把这座鼎举起来?”任鄙虽是武夫,却极有头脑,他知道秦武王好勇斗狠的劲又上来了,为了防止意外,他说“这鼎太重了,还是别举了吧。”

  可是,在一旁已经跃跃欲试的孟贲早就控制不住自己了,他不屑地看了任鄙一眼,冷冷地说“看我的!”任鄙还要进行解劝,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孟贲脱掉外衣,雄赳赳地来到了大鼎旁边,双手扳住大鼎的两只耳朵上,运了运气,大叫一声“起”——还真起来了,宝鼎离地被抬起了半尺,但孟贲力气跟不上了,宝鼎复又重重地砸在地上。由于孟贲用力过猛,他的眼眶内都迸出鲜血来了。

  秦武王看到任鄙畏葸不前,孟贲铩羽而归,心中更有些恼火了,于是就要下场举一举这大鼎。任鄙又劝他说“大王你是一国之君,身体宝贵,不可妄动啊。”可秦武王哪里肯听,他有些不悦,对任鄙说“你自己举不起来,还不让我举,难道因为嫉妒我吗?孤王自幼练武、神力无敌,岂是你们这些小人物所能比的?”任鄙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说“大王,小人错了!”

  秦武王扳住大鼎后果然也将鼎抬起来一点,可是他想要将孟贲比下去,于是就打定主意要举着大鼎走上几步。可是秦武王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刚走了一步,宝鼎重重落了下来,正砸在他的右脚上,鲜血迸流。秦武王大叫一声,就不省人事了。众人大惊,急忙把他抬回公馆,找郎中诊治。可是秦武王的脚伤还在,主要是五脏六腑都受到了损伤,郎中回天乏术,秦武王到半夜就去世了,死时年仅22岁。

  没想到,秦武王对甘茂所说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竟一语成谶。孟贲也因“怂恿”秦武王举鼎落得个身首异处、全家抄斩。

奇技网以上就是八年全面抗战 国军中表现最好的竟然是杂牌军?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