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鳞蛇鲭冒充鳕鱼事件
奇技网网摘要网站奇技网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 异鳞蛇鲭冒充鳕鱼事件 ”的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
异鳞蛇鲭听起来似乎是很恐怖的一个名字,其实,异鳞蛇鲭也只是一条鱼而已。
异鳞蛇鲭,又名鳞网带鲭,学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中文俗称油鱼、玉梭鱼,又名白玉豚,英文俗称 Escolar、Oilfish、Black Oilfish、rudderfish、hite tuna,是辐鳍鱼纲鲈形目带䲠科异鳞蛇鲭属的唯一品种。
分布
本鱼常见于各地的热带和温带海洋,北印度洋却未见出产。
深度
根据纪录,棘鳞蛇鲭活跃于200至885米的深层海域。
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侧扁,下颔长于下颔,头大,最长约200厘米,最重纪录为45公斤。外型像似棘鳞蛇鲭,但鳞片较大,尾柄中央有棱脊,侧线呈大曲纹状,鱼鳍亦略有分别。异鳞蛇鲭鱼身有光泽,带暗褐色,并随着成长渐变成黑色。背鳍硬棘8至9枚;背鳍软条16至18枚;臀鳍硬棘1至2枚;臀鳍软条12至14枚。
生态
本鱼栖息在大陆斜坡,游泳能强,性情凶猛,具日夜垂直洄游习性。属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经济利用
本鱼为经济性食用鱼,作生鱼片,但因内含蜡酯,有人认为不宜食用,并被归类为油鱼的一种。
命名
异鳞蛇鲭于不同国家的命名
美国鲭鱼(mackerel)、牛油鱼(butterfish)、油鱼(oil fish)、蓖麻油鱼(castor oil fish)、天竺舵鱼(rudderfish)、aluu或梭伦魣(gemfish)加拿大油鱼(oil fish)、梭伦魣(gemfish)或天竺舵鱼(rudderfish)澳洲油鱼(oil fish)、黑油鱼(black oil fish),经常以天竺舵鱼(rudderfish)之名出售英国可能会被错误标示鲈鱼(sea bass)
相关报道
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两种鱼,俗称“油鱼”。这种鱼脂肪含量高,且含有蜡质,不易被人体溶解和吸收,部分人食用后可能出现腹泻。油鱼冒充鳕鱼一事,自2007年起已见诸各地报道,但至今也未销声匿迹。
市场中卖的包括银鳕鱼、水鳕鱼、龙鳕鱼、油鱼等都不是纯正的鳕鱼。银鳕鱼,化名还有黑鳕和蓝鳕。不过,它在分类上属于鲉形目黑鲉科裸盖鱼属。油鱼是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通称,外形与鳕鱼长得有些近似,但并非一个种群。由于市面出售的鱼都是去头、切块销售,一般消费者凭外观很难分辨。油鱼含有人体不能消化的蜡脂,人体难以消化。部分人食用后会累积于直肠,会导致腹泻、肠胃痉挛等不适。油鱼的商业价值并不高,属低价鱼类,因为含油量高,主要用于提炼工业用润滑剂。
从2009年开始,中国多个城市都出现过将油鱼冒充鳕鱼卖,导致消费者出现腹泻问题的报道 。
由于油鱼引发腹泻的机制未完全明确,欧美多个国家将油鱼列入禁止食用名单,不少国家禁售或不建议国民食用油鱼。美国曾于二十世纪90年代禁运该鱼,现已经解禁,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然反对进口和州际交易油鱼;日本厚生劳动省列油鱼为“有毒鱼”,禁止入口。中国香港于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推出《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入口商都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
截止到2013年,中国并没有对油鱼这样鱼类有禁止或者限制食用的规定,只对河豚等极少数鱼类下了限令。
龙鳕、圆鳕、扁鳕、银鳕、蓝鳕、金鳕、黑鳕、狭鳕、青鳕、岩鳕、水鳕,名称五花八门的鳕鱼您吃过哪几种?虽然真正的鳕鱼已经面临绝种的危险,可是在餐饮料理的世界里,被叫做鳕鱼的鱼料理仍很多,但绝大部分的鳕鱼都并非真正生物学分类中的鳕鱼,只是一种商品的名称。这些鱼类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鳕鱼就连大多数的厨师都分不清楚,如果把这些鱼类去头、去脏、去骨、去皮切块或切片之后,外观上就更难以辨别,几乎与真正的鳕鱼肉身一模一样。
在生物学分类方式中,鳕鱼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鳕形目,鳕科,鳕属。只有鳕形目,鳕科,鳕属的鱼类才是真正的鳕鱼,而且只有三个种,也就是太平洋鳕、大西洋鳕和格陵兰鳕3种。市面上众多的鳕鱼不是同科不同属或同目不同科,就是不属于鳕形目的鱼类。这些与鳕鱼几乎扯不上关系的鱼类,会被冠上鳕鱼的名称,是因为鳕鱼濒临灭绝,且大西洋鳕鱼渔场逐一关闭禁止捕捞以后,市场为了寻找替代品而产生的。用其他非鳕鱼类冠上鳕鱼名称这样的标示方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
禁止食用入口的国家
因为油鱼容易引发腹泻,由于引发腹泻的机制未完全明确,油鱼已被全世界多个国家列入禁止食用名单,不少国家禁售或不建议国民食用油鱼。美国曾于上世纪90年代禁运该鱼,现已经解禁,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然反对进口和州际交易油鱼。日本厚生劳动省列油鱼为“有毒鱼”,禁止入口。欧盟出售蛇鲭科鱼制品时,须以包装形式出售;必须加上适当标签,提供有关烹调方法的资料;必须标示有关鱼类可造成肠胃不适的风险;标签必须附有学名及俗名。意大利官方列为禁止入口鱼种。澳大利亚公告为不建议食用鱼类。新西兰政府建议业界不要供应连皮的油鱼予食客,食肆应告知顾客有关的健康风险。加拿大建议不要大量食用;采用能去掉部分鱼油的方法调制,减少潜在风险。新加坡政府要求业界必须正确标示两种鱼类,并建议采用烤的烹调方法,减少当中的油分。英国英国食品标准局于2001年及2003年发出警告,指示食物供应商,勿将油鱼与相似的鱼类混淆。中国香港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推出《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入口商都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目前,我国并没有对油鱼这样鱼类有禁止或者限制食用的规定,只对河豚等极少数鱼类下了限令。
世界奇闻录
- 如何有效改善瘢痕畸形
- 谭维维学历多高谭维维是哪儿的人
- 中国十大品牌红木家具(红木家具品牌排行榜出炉
- 精神病人的思维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 演员谢祖武为什麼看来那麼年轻,整过容吗?有
- 如何成功把握点球,成为赛场上的关键先生
- 世界十大汽车香薰品牌(忍不住私藏的家居香薰品
- 世界十大坚果(洽洽食品上榜十大坚果品牌,理由
- 辛芷蕾发型需要烫吗辛芷蕾发型为什么火
- 热血三国战场:如何玩转战略攻略
- 平安众筹网的使用体验如何 是否值得信赖
- 如何拍摄自然生动的美人写真
- 京广中心大厦历史,北京最高楼排名?
- 旅游套票浙江(浙江旅游券)
- 孙如云徐艺洋黄子韬大胆玩转嘻哈风,接长发
- 陆川力撑王俊凯王俊凯主演749局,这部剧
- 脸部吸脂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如何 有什么需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