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相管仲:历史上一个最被低估的人
与老子一样,管仲也算是孔子的代人。不过,管仲显然要比孔子大很多,按照时间的推算,孔子出生的时候,管仲已经逝世数年了。如果把管仲与孔子进行比较,更可以看出管仲的不凡了。孔子虽然在《论语》中自夸“如果谁用我执政,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实呢,似乎不像孔子想象得容易。孔子五十二岁那一年,受鲁国国君重用,三年之后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根本没有出现三年有成的局面,相反,因为杀了一个少正卯,限制了鲁国的思想自由,也影响了鲁国的经济发展。跟管仲相比,孔子既不能像管仲那样教育农民怎样种庄稼,也不懂得怎样选拔人才;更不懂发展经济要用非常手段、军事要搞阴谋、外交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了。孔子只会重复那一套恢复周礼的论调,天真地以为只要实现了他所倡导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就能治国安邦平天下,就能将国计民生的问题解决。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也有他本身的价值所在,但以此为方法,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从现代政治的角度可以看出,管仲的才华,除了表现军事和政治之外,还表现在经济、哲学、法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以及道德伦理等各方面,既有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有相关的理论。按照常理来说,这样一个开拓政治局面,影响历史发展,并且导致社会产生巨大变化的人,应该是有崇高的思想地位和历史地位的,但在历史上,管仲的地位,似乎远远低于代那些怀才不遇的“空谈者”,比如孔孟、老庄等。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只是将管仲列入《管晏列传》,总共只有数百字的篇幅。漫长的历史,只有晚清时的梁启超算讲了一句公道话,认为管仲是“之最大的政治家”。现在看起来,梁启超的这一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有两处,一处是有人问孔子“管仲俭朴吗?”孔子的问答是“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意思是管仲将一些市租据为己有,不算俭朴,即不算廉政。另一处是子贡和子路问孔子,对管仲背叛公子纠辅佐齐桓公怎么评价?孔子的回答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张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总体上是肯定的,但认为管仲做人还有很大缺失,谈不上一个道德完人。一个有污点的人,是不值得大力提倡的。
管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境遇呢?想来,还是传统文化的原因。在我看来,文化最大的薄弱之处在于认识。对于事物的认识,在很多时候,总是由于不够深入,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偏差。中华文明一直算是农业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有着狭隘而迂腐的成分。比如过于相信个人的自觉,不重视人道,理性意识淡泊,科学精神匮乏,辨伪机制、创新意识以及法制精神薄弱等等。这当中最大的表现就是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之道”更像是空中楼阁,由于缺乏对人性的深入了解,显得虚无缥缈。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说,孔孟的君子之道是建立在“性善”的前提下的,但实际情况呢,人性本来就是无是无非的,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它只是复杂多变。儒家的出发点有问题,决定了“君子之道”的整个哲学体系有问题,也决定了那种“君子之道”道德教化治国的方式无法实现。
与此,人重言不重行、重名不重实的习惯和传统,又使得文化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对实践者和操作者缺少足够的研究和尊重。管仲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制度的创造者。历史是由后人写就的,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诸多的思想和认识,大都体现在具体措施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真正呈现在后人面前的,已变得相当渺茫了。,当人们在整理某段历史时,往往会因循旧日的文字资料去寻找,很难通过当时的世俗人心去比较和鉴别。这样的方式,使得历史的整理者很难,也无法体会一些管理者的高妙和良苦用心。再加上历史的整理者往往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文人,对于曾经的管理者,很难有切合实际的判断,甚至,对于他们的位居高位,还在潜意识里怀有深深的嫉妒。,有关历史的评价总是隔了一层——这当中的反差,或许,还有人性阴暗的成分吧。历史是复杂的,在分析历史时,不可不正视这些看起来细枝末节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思维习惯和传统,文化对于那种实际上迂腐,却更有悲壮的色彩的方式更为推崇;或者,推崇洒脱而富有游戏精神的老庄。比较起管仲的理性和实际,孔孟的方式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符合文化对个人的道德要求;老庄呢,则更纯粹,更像一个完美的人生理想。并且,像孔孟和老庄,一辈子都在“修身”,虽然在诸多方面不同,但都堪称道德完人;不像管仲,似乎总有道德上的瑕疵。历史的记述者总是被更多的情感因素所左右,正因如此,人们更觉得孔子高山仰止,老子智慧无边,孟子的英气勃发,庄子洒脱自然,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地位远远地高于管仲,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相关新闻
十大名不副实的名将这十个人绝对是过分高估,其能力被人为的吹捧比较严重。很多人心目中的古代将领的事迹都是从故事,评书、传说和电影电视剧中得知,在这些渠道中得来的印象,评书中杨家将、岳飞、穆桂英是天下无敌的武将;而从小说中,吕布、关羽、张飞和赵云等是威震天下的名将,但从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李元霸是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争议的天下第一将了。这些描写,是故事中为了吸引听故事的人把某些人的能耐夸大给人们心中造成的印象,并不代表历史。
十、[曹彬]
曹彬顶着“北宋第一良将”名头而才能平庸。
曹彬这个人从一生的四次大战的表现来看,其将才只是平庸,他之所以在宋朝被称为第一将主要是因为他忠于皇帝,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名将这种工作就是这样,不管你如何平庸,只要你在政治上不犯糊涂,关键时候站对边,就可以在皇帝的心中留下好印象,可以当做榜样来教育其他官员。
与曹彬相比,潘美的战绩就好一点。曹彬主要能力只是体现在注重军纪,遇到对手也是平庸之才曹彬还能凑合。如果对手能力较强曹彬带兵绝对是个灾难,如对辽作战曹彬表现的简直就是个饭桶,对辽作战曹彬和潘美相比杨业的战绩真是远远不如,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曹彬相比杨业军事才能远远不如,杨业抗辽名将,从杨业父亲那代是抗辽英雄,和后汉刘知远,高怀德父亲,郭威节拜,宋太祖和杨业单挑过,被挑于马下,太祖临死前遗嘱1是招降杨家,2是迁都洛阳,3是收回幽云,用钱买回。
连宋太宗亲自去招降杨业,可见杨业的当时地位,这引起了太祖老将的妒忌,就是潘美,论打仗,潘美,曹彬根本和杨业不同一级别。曹彬压根不是帅才,宋朝牛鼻的将领就是,太祖的那帮兄弟,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韩令坤,王审琦,王全斌,杯酒解兵权,把那帮虎将都给解除了兵权,然后提拔了一批威信不高,资历较浅的将领,其中就有潘美和曹彬,让此2人砖了空子,得了权。
事实证明了后来,北伐中曹彬岐后关将10万禁军全军覆没,压本就不是当大帅的料,性格优柔寡断,妇人之心,出卖了10万禁军,跑回了东京,真丢人,还谈名将,身为三军主帅,两国交兵,居然,贪功冒进,哪是耶律休哥,斜轸的对手。曹彬和潘美一身浪得虚名,打南唐,之前,赵匡胤在柴荣那时,早将南唐主力灭掉,设计杀了林仁肇,潘美打南汉弱的可怕,贪了先锋的功劳,曹彬根本不会打仗,就是会做人,性格优柔寡断,妇人之心,北伐贪功冒进,对整体战局不会判断,就一书呆子,宋太宗根本不会用人。
每当读到宋史,就心痛,宋初军事变弱原因,1是杯酒解兵权,2是太祖驾崩,3是北划用了曹彬和潘美这2个傻逼。如果当时让李继隆,和杨业为三路主帅,历史就会改写,还不要脸配享太祖庙,估计太祖都要被气死,曹彬和潘美之所以在宋初有名,是因为他们的官方后台复杂,特别是潘美的女儿,是宋政府捧上去的,真有水平的是李继隆,看下打仗用兵,和个人武力,杯酒解兵权,把大宋厉害得主帅,都给赶回老家,曹彬打南唐,靠的是太祖,和柴荣时期,太祖早把南唐打得没力气了,潘美灭的南汉那也就国?弱的可怕,这2人就是摇雨毛伞起家,曹彬儿子曹玮才是大将之材。
宋朝自己排的名将完全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曹彬也能排宋朝第一将?还有如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其实就岳飞一个才能算名将其余都是滥竽充数,宋朝把什么人都吹成良将。
九、[郭嘉]
郭嘉顶着“算无遗策”头衔而徒有虚名。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郭嘉的“遗计定辽东”,“十胜十败说”等故事。仿佛郭嘉就是活神仙一般。直到现在,反亮派们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智慧的神像,不忍心让他有一点点破痕。遗憾的是,反亮派所奉信的这个神像原本就是一个虚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还侵蚀着我们的理智,使我们沉迷于伪智慧而不能自拔。
近年来网上更是流行翻案,很多人受反亮派的影响,都认为郭嘉是三国第一谋士。事实的确如此吗?可是遍查历史资料发现,郭嘉并不像人们说得神乎其神。郭嘉在正史中默默无闻,不知过了多少年被罗贯中发现了,于是才声名大噪!三国演义中简直把他吹得无所不能。
先说郭嘉的品德。郭嘉字奉孝,乍看他的名字,倒像个君子,事实截然相反。自从曹操公然选拔“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这类的人才,以致在漫长的岁月里,北方“权诈迭进,奸逆萌生”,而郭嘉就是奸逆的一分子。郭嘉本来就是游手好闲、放荡不羁之人,他的品行屡遭朝中陈群等正直人士的指责,非但不思悔改,还仰仗曹操的权势而愈加横行无忌。“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好了,这说明什么?
郭嘉在曹操手下当了11年的司空军祭酒,到死时还是这个官衔。曹操一向是唯才是举,假如郭嘉真有卓越之才,曹操怎会让他一直祭酒呢?今天的许多郭嘉迷们,追捧郭嘉的主要原因是他死后曹操的嗷嗷大哭。其实奸雄之哭只不过为了笼络人心,并非真正惋惜他的才能。郭嘉生前的封地仅仅200户,而与他同期进曹营的朋友们多数已飞黄腾达。虽然郭嘉死后追加了800户,仍远低于荀彧的2000户。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尚且得到如此之多的赏赐,为何能博曹操一哭的郭嘉得到的赏赐却如此可怜?答案很明显,郭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善于举贤任能的曹丞相早已看透他的底细,不敢让他做大官而让他祭酒。
纵观郭嘉的一生,其理论才华堪比马谡,赵括,但实际统兵能力不详。他从未真正率兵打仗,自己最多只是帮将军们出谋划策。曹操也觉得这个人靠不住所以不敢让他自己带兵。有人说,假如马谡死在了征南蛮的路上,也会被人当作郭嘉一样地疯狂崇拜。或者把马谡放到曹操手下当谋士,也会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我觉得很有道理。遗憾,被三国演义一搞,郭嘉的缺点看不见了,只余下了闪光面,马谡竟成了批判的对象,呜呼哀哉!
郭嘉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三国演义》吹得天花滥坠的“十胜十败”说。事实上,“十胜十败说”只是坚定了曹操抵抗袁绍的信心,并没有在战略战术上给曹操指明方向。况且“十胜十败说”的只是综合了荀彧和贾诩的看法而已,并非郭嘉独创。———我认为郭嘉大有剽窃嫌疑。“十胜十败说”除剽窃以外,不仅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还把袁绍贬得一文不值。过度高估自己,这是现代战争所避忌的。而历史上每个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花瓶式的小丑,以便给自己歌功颂德,曹操也喜欢郭嘉这样的人。试问宛城惨败于张绣时,郭嘉窝在哪里?甚至连陈寿也深受小丑奇谈怪论的毒害,在《三国志》中对袁绍进行一番狂贬。《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更是为了神话郭嘉,不惜编造了一个“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故事,把一个死人变成定辽东的第一功臣,明显可以看出罗贯忠不是尊刘贬曹。
郭嘉也许还是有他善良的一面的,可能是不喜欢吃人肉吧!曹操为人凶残至极,有一次衮州缺粮,程昱便献计捕杀当地百姓,割去人肉,以供军粮。“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这个“人脯”便是人肉干了。呜呼,郭嘉英年早逝的原因,大概就是对“人脯”有点水土不服了。顺便联想一下,吃过人肉的人眼睛一般会发红(阎崇年语),也难怪曹操吃过人肉后,兴致大发,吟出“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样的好诗句了。好的诗一般产生于实践,这句诗估计是他一口嚼人肉一口构思的。郭嘉一生效忠于杀人魔王曹操,想必品行也不怎么样了。
八、[陈庆之]
陈庆之顶着“白袍战神”头衔而夸大其词。
“(陈庆之)以3000人将20万敌军打得人仰马翻”的神话战绩——这乍一看简直是骇人听闻,其实细究一下,谎言不戳自破。
陈庆之护送元颢,千里挺进,直至攻占了洛阳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陈庆之为什么能够这么轻易千里杀入洛阳城呢?这跟北魏朝廷的应敌策略有关。
当时北魏国内可谓烽烟遍地,各类起义事件层出不穷,就在陈庆之护送着外逃的北魏宗室元颢杀回夺权的,山东一带也崛起了一支以邢果为首、人数逾10万的起义军。要先对付哪个呢?经过延议之后,北魏朝臣们一致认为元颢、陈庆之这边“孤弱不足虑(因为才7000人)”,而邢果那边“众强盛,宜以为先”,所以他们作出决定“(先)定齐地(即先打邢杲),还师击(元)颢。”
这便是陈庆之得以畅通无阻千里直杀洛阳城的最大原因,魏军主力倾巢而出,朝廷一号人物尔朱荣征讨流民未归(等他回来后便将陈庆之杀回南梁),二号人物元天穆又出征东边的邢杲,于是主要的精兵猛将全部调出,一路空虚,才给了南边的陈庆之机会,所以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陈庆之北伐奇迹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手实力空虚的基础上的。
既然是对手实力空虚,如何出现动辄达到50万的军队去跟陈庆之交手呢——这源于南朝史书的虚假浮夸。我们知道,南北朝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二十四史中光涉及这段历史的就占了十史之多,总文字容量约占1/4强。因为存在南北对立,两边写史的人各自站在己方的立场上,自然要拼命贬低对方而抬高自己了。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2000战胜对手2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可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万。而在《魏书》里面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而最夸张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3000对20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3000对40余万”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牛皮随便吹,卫星满天飞!
如果我们详加考辨,就会发现,南朝史书特别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所著的《梁书》、《陈书》浮夸和隐讳现象最严重,这种现象已为清代考据大家赵翼指出,正所谓“有美必书,有恶必为之讳”。比如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也曾北伐,他率领一支“器械精新,军容甚直”、被对手称作“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强大军队,但结果是“畏魏兵不敢进,军政不和,遂大溃,弃甲投戈,填满山谷,丧失十之八九,此为梁朝第一败衄之事”。这样一次惨败,在《梁书·萧宏传》里面仅仅记载“征役久,有诏班师,遂退还”,绝无一字言及溃败之迹。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其实也是二道贩子,第一手的资料只能来自《梁书》、《魏书》这类正史,但因为同一件事在两部史书里面的记载可能截然相反,这给司马光们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所以他们只能一些地方采纳《魏书》等北朝史书的说法,一些地方转而采纳《梁书》等南朝史书的说法,如果不详加考辨,难免会产生一些谬误。
,我们也不应当这样就全部抹杀陈庆之的能力,至少,《资治通鉴》采纳《梁书》的说法,说陈庆之这一路走来,“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这个战绩是可信的(因为他面前是一路敞开的,自然“所向皆克”),《魏书-元颢传》上也说他护送着元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
总而言之,从陈庆之所打的各次战役来看,他完全可以被称为名将,但也仅仅是武将中的佼佼者而已,而绝不是那种能以7000人战胜50万人的神话人物。
七、[袁崇焕]
袁崇焕顶着“明末长城”头衔而迷雾重重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奇技网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国史大纲》序
袁崇焕翻案与否,本对中华历史进程无关大碍。但纠清袁一案,足以见国人的部分历史观。
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刑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1772年,清乾隆帝着手为袁崇焕翻案,认定是大忠臣;佘姓义士为袁守墓370多年;梁启超则写了《袁督师传》,给了袁崇焕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明朝皇帝杀害袁崇焕,所以才会亡国。
袁崇焕是明末被北京民众生啖其肉的“汉奸”?还是清廷包装推出的“大英雄”?
恐怕都不是,综合分析,袁确“刚正、孤迂、清廉和忠耿”,但同样“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好为大言,剑走偏锋,一优秀但不够杰出。
一、宁远之战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清太祖实录》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袁崇焕传》
努尔哈赤之死是不是袁崇焕的主要功绩?
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论证,努尔哈赤绝不是被袁崇焕宁远之战的大炮轰伤了,也不是此战败退后郁郁而终。《阅化堂笔记》记载,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四月,他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之后确实到温泉疗养过,后去世。但请注意到,努尔哈赤这年68岁,在久经战乱的年代,这个年纪不小啦,何况这个强盗头子是个《三国演义》迷,经常兵行险招、餐风露宿的,就是没个风湿、椎间盘突出的,大限也该到了。
二、宁锦大捷
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兵围锦州,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袁崇焕等率众固守,城得保全。是月十一日,后金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巡抚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绕出后金军后,别遣水师东出相牵制,世禄、大寿等将行,后金兵已抵宁远城下。崇焕与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战,列营濠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而世禄、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死,仍力战不退。后金遂解宁远围,增兵攻锦州,士卒损伤无数,然锦州终不可破。六月五日,后金撤军,时称宁锦大捷。
三、与后金议和
公正来讲,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倒不能说他通敌。虽然袁崇焕的和议战略上完全正确,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同意,但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让崇祯皇帝产生了怀疑。彼时明朝政经凋敝,主昏臣庸,辽东耗费大量军饷,而官吏又大肆贪污盘剥,苛捐杂税压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议和可以暂时缓和朝政局势,毕竟有金元之败走,当时即便皇太极也没信心就能吃下偌大个明朝;而上上下下都认为辽东只是个芥藓之疾,休养几年,明朝会壮大得更多。但明朝有鉴于宋朝“澶渊之盟”的苦果,立朝之时就立下了绝不与鞑 子议和的国策,甚至遭逢“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都被蒙古掳了去,也绝不议和;而且议和也会严重打击当时还与明朝交好的蒙古诸部和朝鲜。
四、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边境的地方军阀,他率部在皮岛(今椴岛)至长山列岛之间流动抗击后金,联络山东登州一线明军协同作战,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和南下。尽管如此,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的部队独处海岛,朝廷很难节制,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的部下官员也有贪污、冒认军饷的行径。由于毛文龙不听调遣,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至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中,将其拘捕,历数其“冒饷饰功”、“不受节制”等12条罪状,当众以尚方剑将其斩杀。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但他对袁崇焕“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毛文龙被杀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五、五年平辽
崇祯皇帝起初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见袁崇焕,咨询平定辽东的方略“你不远万里应召来京,忠心耿耿,义勇可佳。希望你把平定辽东的方略,详详细细地禀奏上来。”袁崇焕回答道“平定辽东的方略已经全部写进了奏章。臣受到陛下的宠爱,感激涕零,我请求能够得到皇上恩准,我受命在外的时候,可以根据辽东情况斟酌处理平辽大事。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冒昧地认为,我用五年时间就能够全部恢复辽东疆域。”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袁崇焕的答复,对袁崇焕许诺说“如果你能够恢复辽东故土,我不会吝惜封侯的奖赏,你对朕尽心尽力,你的子孙也会受到奖赏!”袁崇焕出关时领有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到任后,他立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平民。裁汰军队,试图练出一支精兵,并将蓟州精锐部队充实到辽东防线。
袁崇焕的死,在我看来是他自己造成的。而促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另一方面是权力。性格方面前面已经说了,杀毛文龙就是很好的证明。而权力对他的腐蚀我们从他杀毛文龙和放任皇太极就能看出来。在他看来崇祯是完全信任他的,这就意味着他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对的。这种膨胀是要不得的,没办法,他意识不到。
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可是和优秀还是差了很多,他比不了他的老师孙承宗,比不了之前的于谦,王守仁,甚至比戚继光都低。所以说袁崇焕没有满清吹捧的那么厉害,就算袁崇焕不被杀也救不了大明。
六、[李广]
李广顶着“飞将军”名头的常败之将。
《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于是后人写道“李将军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也通过作者的笔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上。”
千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几个人透过这层深厚的同情之网,冷静地全面地观察主人公的一生。实际上,这位深受后人尊敬的李将军,有名将之称而无良将之实。更准确地说,李广是一个怀有精湛武功与异常勇敢的冲锋陷阵的个体性的勇士,而并没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破敌的大将之才。
一、李广实无大将之才
李广出身于一个将军世家“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射。”
李广受家庭熏陶,年青时即精通骑射,“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后来,“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文帝的这几句话,常常令后人感慨不已,以为李将军真的生不逢时,每每在词章中驱使。如司马贞《索隐述赞》云“嚋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却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陆游《赠刘改之》“李广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又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都以为李将军有封万户侯,甚而比肩张良、韩信等汉初诸将之才具,实则大谬不然。李广既无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将之策,又无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之才。
综观自言“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李广实在是是少有胜仗,有的只是个人骁勇的战例和事迹,“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但却并无大的战功。
有的只是个人神勇之事。如广为后世传颂的“将军夜引弓,没镞石林中”“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人们常常赞颂李广率百骑从匈奴数千骑眼皮底下脱险的急智。实际上,李广身为一军之将,竟然置大军于不顾,率百骑为追杀三名匈奴军而遭大敌,险些被擒杀,本身就是大不智。而“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则更可见李广带兵治军的疏怠。《李将军列传》中比较了李广与当时另一名将程不识的治军之异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治军“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从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仅仅凭着“远斥候”才“未尝遇害”。程不识则治军严整。这个比较,司马迁不是想说李广治军之疏怠,而是想说明李广治军的别具一格,想通过诉说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不摆长官威风,“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来说明李广爱护和体恤士卒。,实际上正因为李广治军不严,防范不严,计划不周,使军队成了一批“乌合之众”。虽然士卒也甘愿为之死战,但无疑长此一来军队整体战斗力大为削弱,容易被敌人袭破。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正中李广带兵之弊。偏偏李广又“自负其能”,往往欲凭借个人的骁勇善战,希冀以少胜多,终于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大败于雁门关外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其后四岁,按,时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弛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后人读到此处,不仅不怪李广之破敌不力,反而盛赏李广之逃险有勇有智。殊不知,这些正表现了李广仅有匹夫之勇,实无挥师千万、攻城破敌的将才。打个比方,某造纸厂因平时疏于管理,发生火灾,厂里领导积极组织救火,尽量地减少损失。而舆论也大力宣传该厂领导组织救火,尽力减少损失的“英雄”事迹。反而无人追究这种火灾本是平时疏于管理造成的,本是可以避免的。本来是他的失职,反倒成全他的英雄之名了。李广上郡救中贵人事、雁门被擒佯死逃生事,均类乎此。读者沉于司马迁的同情感慨笔意中,而忘却了主人公实实在在的面貌,千百年来的叹李赞李之作大概亦系因于此了。
二、李广亦非怀才不遇
综观李广一生,不能说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也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且李广曾有与卫青等人各领万骑,独任一面,受到武帝信重,充分展示将才的重大机会。可是李广却被打得大败,而且被生擒,只是凭一时之急智,才得逃回。“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汉书匈奴传》)后来,“元朔六年(前123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可见李广的机会实在不少。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李广自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谓久经沙场之老将。而且李广亲历了汉匈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战役,但实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称道的重大军事成就几乎没有。还因违反军纪,延误战机,而落得“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
司马迁叙写李广声威,“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实际上,司马迁的这种褒扬,完全是一种虚美之词耳。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发起了汉匈战争中有名的河西之战。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而《李将军列传》(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在这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战果辉煌,而李广则仍然是损兵折将,功过相抵,未得奖赏。可见汉武帝给予了李广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可是李广偏偏不能有任何重大战功,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换来的是接二连三的失利与耻辱。后人常常叹李广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果生不逢时耶?果怀才不遇耶?司马迁于汉匈战争中军功最著的卫、霍二人殊无真诚赞誉由衷敬佩之词,倒是私心以为卫、霍出于外戚,其功亦出于侥幸。卫、霍诚出外戚,然其功果侥幸耶?
元狩四年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步兵从者数十万,霍去病出代郡,卫青出定襄击匈奴。此役即汉匈战争中最为显赫最具有决定性的漠北之战,李广因为迷路而自杀。
人们常常叹息李广生不逢时、受人排挤压抑的坎坷遭迹,却几乎没谁真正了解这位将军来说实在是太多了的感伤和仰慕,这也算是一个习焉不察的历史误会吧。这个误会是司马迁造成的,司马迁忍耻苟活,发愤著述,一腔心思、满腹牢骚都贯穿书中。由于史家的素质和个人的遭际,他对刘汉王朝有许多不满和怨忿,故而《史记》中时时可见强烈个人色彩的撰述和评判。他同情失败的英雄,放逐的臣子,带悲剧色彩的人物。屈原、项羽、韩信、贾谊、李广等等,这些人的传记成为《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出色的篇章,处处吹捧恨不能不让人发现一点缺点,洋溢着一种深深的敬惋。相反,他对那些成功的了人物如汉高祖、曹参、卫青、霍去病却别有一种冷峻挑剔的目光,极尽摸黑恨不能不让人发现一点优点,别有一种不以为然的讥刺。如对于汉匈战争中功勋最为卓著的卫霍就殊少由衷赞佩之词,而私心以为出于侥幸。相对感人至深的《李将军列传》而言,记录卫霍二人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极显平庸,论者甚至有谓“不值一钱”的。传记的这种出彩与沉晦的鲜明对比,直接导源于作者司马迁的个人情感。
五、[孙武]
孙武顶着“兵家之祖”名头而纸上谈兵。
就因为孙武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后人为给孙武脸上贴金,把本来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的吴军大破楚军的柏举之战后人都吹到变成是孙武指挥的经典之战了,柏举之战名将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孙武大,伍之胥曾独自率兵多次击败过楚军,而孙武从来就没有单独带过兵。
〈1〉柏举之战
吴国统帅吴王阖闾带领伍子胥、孙武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当天楚昭王出逃。次日,吴王进驻郢都。
“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奔郑。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吴王入郢。”
〈2〉稷之战
吴王阖闾、孙武、伍之胥在稷地大战让秦国援兵打的大败被迫放弃占领的楚国逃回吴国。
“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於稷。”
〈2〉姑苏之战
吴王阖闾带领伍之胥、孙武与越王勾践大战与姑苏吴军大败,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
“后五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败吴於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
后人把胜仗如柏举之战硬往孙武脸上贴;败仗如被秦楚联军赶出楚国, 与勾践败仗都直接选择无视。如此不公正对待只是误导了人们对孙武军事才能正确判断。
综合来看孙武只能算纸上谈兵没有打胜仗的能力,算个参谋都不合格,更没有独自统帅军队作战的能力。
四、[项羽]
项羽顶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名声而浪得虚名。
看了多遍《史记》发现项羽军事才能只是司马迁吹捧的厉害。《项羽本纪》司马迁吹得比较厉害而且夸张的更恐怖,彭城三万破五十六万联军;广武项羽怒目吓的汉楼烦将躲起来;东城项羽怒目汉追军赤泉侯杨喜,吓的杨喜人马俱惊,逃跑数里;乌江边项羽步战独杀数百汉军铁骑,项羽如此能力根本不是人类范畴能够达到的。
彭城之战联军真有56万人吗?根本不可能,都是司马迁为了吹捧项羽夸大楚汉悬殊力量很大,让人认为项羽三万破56万战神形象一览无余啊!如果联军真有56万那运粮草的民夫需要达数百万,可能吗?根本不可能实现,其实司马迁都是把民复都给算进去充数,数万军队就要动员十几万民夫,何况几十万大军。
《三国志明帝纪》记载景初二年[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曹魏建立多年了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只发兵四万,众臣就嫌兵多,耗费大,这固然有[四千里征伐]路远之难题,也说明以魏国之国力亦觉负担之严重,更遑论刘邦从三秦之战开始连续一年左右不停的作战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都没有,有能力动员五十六万兵马也是远征根本不可能实现。可以真真实实看出司马迁为了吹捧项羽,如此明显的作假真实的项羽会有他吹的那么厉害?既然司马迁如此明目张胆的作假那么项羽彭城之战战果就是个疑问。
如果把项羽吹的水份拿掉项羽只能算比一般的名将强点,因为刘邦灭了他根本没废多少时间;就如曹操和吕布大战五年左右期间吕布多次击败曹操,你能吹吕布比曹操厉害?再如曹操三征张绣还数次大败,你能吹张绣比曹操厉害?刘邦大意彭城之败,并不能体现项羽就比刘邦军事能力厉害。
司马迁写史记把项羽都用本纪来写而且《项羽本纪》还放在《高祖本纪》前面可以明显看出司马迁如此明目张胆捧项羽,写史能客观吗?只会过分吹捧项羽,略写项羽败仗详写项羽胜仗,其实项羽打的胜仗屈指可数,打的胜仗还没有他打的败仗多,特别是对汉军作战才胜过两次,其中一次彭城之战还让司马迁吹的让人惊叹汉军一个将领没损失士兵反而损失数十万所谓的战神形象真是一览无余啊!不知道汉将是怎么从彭城逃回上千里路的荥阳,项羽数万骑兵难道不是骑的马而是骑的猪竟然一个汉军将领都追不到。真实彭城之战应该是刘邦动员十几万联军加上数十万民夫与项羽交战,项羽有可能直接攻打诸侯的军队,导致战斗力低下诸侯军崩溃连累汉军,刘邦不得不率汉军退回荥阳,其实刘邦率军退回荥阳项羽也无可奈何汉军,刘邦退到荥阳东边京索乘机反击大破项羽。
如果汉军真损失惨重不可能汉将一个没损失,其实汉军损失极其有限。项羽战果最大恐怕是俘虏的民夫很多,把民夫全部淹死在睢水里,这也许就就是司马迁笔下联军真实损失情况。
项羽在成皋之战短短两年多就让刘邦灭了;对比二袁内战还能抵抗曹操七八年左右才彻底失败丢失河北; 刘璋抵抗刘备三年左右才彻底失败丢失四川;夏侯渊抵抗刘备四年左右身死丢失汉中;吕布靠着几个虾兵蟹将硬是硬抗曹操五年左右其中还数次击败曹军;而项羽独占富饶的天下九郡,成皋两年大战就成了孤家寡人,是项羽军事能力太弱?还是刘邦军事能力太强?
项羽巨鹿之战打了七八个月之久,还是诸侯联军数十万起到主要作用以及不能忽视英布的重要作用,章邯因为赵高逼迫原因才投降联军,不然凭项羽灭了章邯很难。
楚汉两个阵营对战十几次场大的战役,楚军就胜过两次,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楚军对汉军有重大战果也只有荥阳之战当时刘邦不在荥阳,项羽只侥幸胜了刘邦一次彭城之战,其实彭城之战楚军战果并不大刘邦嫡系一百四十三个列侯一个都没有损失,而刘邦同样多次击败过项羽。
而汉军对楚军胜数十次,汉军对楚军有重大战果的就有东征之战、成皋之战、潍水之战、淮北之战、阳夏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东城之战;还有叶县之战、敖仓之战、鲁城之 战、固陵之战、菑南之战、济阳之战、燕西之战、白马之战、下邳之战、城父之战等胜仗。
项羽要有多少将领和士兵来当炮灰?楚军打了这么多败仗,其中项羽自己就数次大败,西楚损兵折将丢城失地这么多项羽再不灭亡那真是逆天了。楚军除了打败仗还是打败仗;成皋之战两年多项羽就完蛋了,刘邦灭项羽也根本没用多久,而在汉军四处出击还平定魏、代、赵、齐以及燕国投靠。项羽还能靠什么胜刘邦?
刘邦灭项羽难吗?根本不难,项羽打的胜仗屈指可数,和刘邦的胜仗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刘邦的史记记载就有五十多次胜仗。
其实从楚汉战争一开始,刘邦就占有明显的优势。刘邦轻而易举攻占项羽的都城,而项羽动员几十万大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就打到巩县。不要认为进攻方项羽能打到巩县就代表项羽军事才能比刘邦牛,如名将宋金刚横扫山西连续击败唐军向关中进发在柏壁遭李世民阻击半年,宋金刚在粮草殆尽士兵锐气尽失在退兵的路上进入末路,你能说进攻方宋金刚比李世民强?
王国围攻陈仓,皇甫嵩、董卓,合兵四万抵御王国八十余日。王国军锐气尽失在退兵的路上大败,你能说进攻方王国军事才能比名将皇甫嵩强?[国众疲敝,解围去,皇甫嵩进兵击之。董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追。”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馀级。
进攻方不见得就比防守方军事才能高,防守反击战胜利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项羽能攻到巩县并不能带表他军事才能有刘邦强,只是靠着他动员几十万大军和自己的勇猛而一鼓作气也只能持续骄傲一时并不能强盛一世。项羽在成皋损兵折将,楚军在广武进退两难锐气尽失粮草殆尽之际不得不退兵在返回路上进入尽途,项羽在撤退路上阳夏、固陵连续战败,陈下大败,垓下再败,东城被汉军斩杀。
此几战,都是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是汉高祖首创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策略的经典战役,汉高祖刘邦采取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积极创造战机,在敌人粮草殆尽军心涣散撤退的路上,适时发起转入进攻,在进攻中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
刘邦的败和项羽胜的错觉,来源于司马迁的误导。司马迁总是详写项羽的胜利,而一笔带过地略写项羽的失败。即使项羽被别人打得节节败退,司马迁出于人物塑造的需要,也颠倒黑白地写项羽大胜。而对刘邦司马迁则反其道而行之,略写刘邦的胜利详写刘邦的失败,特别铺陈渲染刘邦失败时的狼狈和危险,这样就逐渐累积起读者心中的错觉。由于有了这种错觉,读者很容易就被司马迁杜撰出来的武涉和蒯通的话所引导了。楚汉战争短短四年,刘邦消灭了包括项羽在内的十八路诸侯,消灭项羽用二年半,项羽只是被刘邦打败的诸侯中的一个难度较大一个而已。
很多人对楚汉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刘邦弱小项羽强大,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刘邦始终对项羽存在压倒性的优势,项羽始终处于劣势,刘邦的地盘一直在扩大,项羽的地盘一直在缩小,刘邦除了彭城之战一败其余汉军几乎没什么受阻一路平推各路诸侯,四年内很快就统一了天下。
刘邦从还定三秦灭雍王、塞王、翟王后,向东攻打灭韩王、殷王、河南王、收降魏王,而与此项羽连一个齐国还没有平定。刘邦灭七王而项羽连一王都没解决高下立判了吧,可以明显看出项羽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少?如果项羽没有司马迁的极尽所能的吹捧,现在看来也只是比一般的名将强点。
三、[曹操]
曹操顶着“三国第一军事家”名头而军事平庸。
曹操的军事能力完全是被武帝纪吹出来的,而其平庸的军事战略能力很早就能够看出,其第一战如果按照武帝纪记载[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孙子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曹操带着人马与西凉铁骑正面对战,扬短避长,自取其败,孙子兵法算是白读。
其后曹操在担任兖州刺史之前作为袁绍的部将,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跟随袁绍参与在黄河以北的冀州兖州,不论是入东郡还是攻打于毒和于夫罗都是从绍破敌而且在袁绍的领地上,而在武帝纪中却写成曹操独立作战,结果却在袁绍传,张扬传和董昭传里露了底,其时间和进军地点与袁绍完全一致。
在第一次征讨陶谦时,在袁绍[所遣诸将]援助的情况下[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可见其信心不足,回来后[见邈,垂泣相对。]可见其战不易。在第二次进攻陶谦时[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结果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算是记起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末了被打得丢盔弃甲,狼奔豕突,若是吕布骑兵稍有点脑子,这位“三国白起”就算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末了玩火自焚,一爪红烧,算是给其无谋下了注脚。
东武阳又被陈宫所据[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曹操屡战屡败,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只能够依靠袁绍[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打通了东郡援救曹操的通道,谢承后汉书记载[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并且曹操把东郡让给袁绍,换取了援助,袁绍以臧洪[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而在195年的时候,根据荀彧传记载[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还在兖州和吕布对峙的时候,曹操竟然愚蠢的想去攻打徐州占便宜,幸亏被荀彧所劝止。
宛城之战,武帝纪记载[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这是三国最搞笑一战败因是曹操的情欲高涨。一头曹操打着杀张绣搂美女的西门庆算盘,一头张绣心怀鬼胎,打算严兵入屯,曹操居然不过脑子,傅子记载[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末了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赔了夫人、长子、侄子、典韦,附送宝马一匹,这算哪流统帅,名将的表现?
官渡的时候与袁绍交战连战连败,[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合战后曹操兵力由[分营与相当]变成[兵不满万。][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曹操即将败亡危险时刻,许攸及时地送来了救命稻草,其后依靠张郃的反水曹操才得以侥幸获胜,不得不感叹曹操的运气之好。据荀彧传记载[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又根据国渊传的记载[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以及数十年后王基评价此战[武皇帝克袁绍於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可见曹操的破贼文书[凡斩首七万馀级]水分极多,袁绍还有反击的实力,哪怕获胜亦惨胜,战果也有限。战后还[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
陈寿武帝纪评价曹操[该韩、白之奇策,]难道白起碰到赵括会如曹吹所说的在邺城作“战略撤退”吗?官渡之后,曹操面对传说中元气大伤的袁氏尚且大败。纵观曹操的军事生涯,几乎只有在采纳别人意见的情况下才能获胜,自己亲自指挥作战或者不听人劝说往往战败。若只看三国志武帝纪,曹操自然英明神武,号称[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结果在邺城下“三国白起”遇到[小子]“三国赵括”20天内“战略撤退”1000里。而最终“三国白起”在“三国张良”,“三国陈平”,“三国韩信”,“三国亚夫”,“三国召虎”,“古之名将”的辅佐下前后花了6年时间赶走了两个“三国赵括”,依靠公孙康之手才除去。
邺城之战后,只有依靠袁谭的引狼入室才得以战胜袁尚。而与袁谭交战时又如曹纯传记载[袁谭出战,士卒多死。太祖欲缓之],打的极为艰辛,又想撤退,被曹纯劝止,杀死袁谭后竟然[操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可见艰险过后的兴奋之情。
赤壁之战,遇周瑜,当头就被一棒打懵,还大胜不备?如果真不备,只能说明一点此人对形势毫无分析能力,无能之辈。如果准备了还被黄盖,请注意,是黄盖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位又算哪路高人?黄盖在二十四史算几流名将?[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曹操习惯性地以为“东吴韩信”会像张郃,袁谭那样投降作内应,而被“东吴韩信”轻轻松松当猴耍的曹丞相,又能算几流名将?
汉中之战,刘备正面坚守挫其锋芒,利用游兵骚扰,造成曹军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赵云固不用说,曹操见到刘封居然如此气急败坏,口出刘邦流的污言秽语[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又云[长使],可见早就吃了刘封不少亏,末了亡军而退,失地辱国,被司马懿讥为[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当作反面教材,曹操真能人也。
陈寿武帝纪评价曹操[该韩、白之奇策,]难道白起碰到赵括会如曹吹所说的在邺城作“战略撤退”吗?官渡之后,曹操面对传说中元气大伤的袁氏尚且大败。纵观曹操的军事生涯,几乎只有在采纳别人意见的情况下才能获胜,自己亲自指挥作战或者不听人劝说往往战败。若只看三国志武帝纪,曹操自然英明神武,号称[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结果在邺城下“三国白起”遇到[小子]“三国赵括”20天内“战略撤退”1000里。而最终“三国白起”在“三国张良”,“三国陈平”,“三国韩信”,“三国亚夫”,“三国召虎”,“古之名将”的辅佐下前后花了6年时间赶走了两个“三国赵括”,依靠公孙康之手才除去。
清算一下曹操的对手吕布[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可曹操遇上,连连惨败,若不是袁绍当东郭先生,早已完蛋。刘备[拙于用兵],可一旦羽翼丰满,立马叫曹操吃瘪。张绣一区区地方小军阀,有了贾诩助阵,曹操在拥有荀彧,荀攸,郭嘉的情况下即连征不克,败军失将,脸面丢尽。黄盖一老卒,即将曹丞相估成粽子,上屉蒸熟。至于在历史上是个角儿的,譬如周瑜,那老曹更是孔夫子搬家,先败赤壁,再败乌林,输干赌本,一败涂地。
由邺城惨败看曹操的军事能力
提及邺城之战,陈寿三国志对此战记载隐晦,多处皆有不同,关于此战的记载列举如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追至邺,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
三国志张辽传[从攻尚於邺,尚坚守不下。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三国志郭嘉传[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
以武帝纪的记载来看曹操进军邺城后就返回,没有打过邺城。
从袁绍传的记载来看曹操追到邺城割麦后攻克阴安后回去。
而张辽传则记载曹操攻打了邺城,但袁尚守住了,然后曹操自己回许昌命令张辽和乐进攻克阴安,并将阴安百姓迁徙到黄河以南。
而奇怪的是郭嘉传只记载在攻克黎阳时,郭嘉就劝说曹操等待袁氏兄弟争斗,曹操听从后南征没有到达过邺城。
四处记载都不同,但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武帝纪和张辽传都提到了阴安,根据根据后汉书郡国志和历史地图册,阴安是县隶属冀州魏郡,在邺城东南80公里处,与兖州的东郡相交,离南边黄河约距离30公里。如此可笑的事情出现了,按照袁绍传的记载咋看之下,曹操仿佛打了个胜仗,而实际上却是前脚在邺城割麦,后脚突然出现在邺城东南80公里外的阴安,更滑稽的是曹操五月开始回许昌,四月初夏天竟然在割麦,南方天热麦子早熟也就算了,在小冰河期的汉末,北方再早也要五月才能够割麦。而张辽传又提到[拔阴安,徙其民河南。]明显是兵力和粮草无法维持,这一举动不禁联想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军马谡[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不过诸葛亮是前军马谡战败而亲自迁民,而曹操却[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自己还许,何急也。可见所谓的割麦是曹操邺城讳败的说法。
在郭嘉传的记载中,郭嘉在黎阳时就劝说曹操暂缓进攻,因而没有进攻邺城而南下,为何记载不一样呢,原因自然就是为曹操讳败而已,真实情况就是曹操没有听从继续进攻邺城而遭遇失败。而郭嘉劝说曹操退兵的原因也很简单,黎阳之战从[秋九月]到第二年[春三月,]持续半年,勉强攻克,士众疲惫。
根据武帝纪[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己酉,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曹操五月从邺城开始还许,五月二十日回到许昌发布军令,历经阴安,黎阳,延津渡口,过黄河回许昌,大约1000里,平均每天50里,几乎倍道,何其速也。而回到许昌就颁布军令[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其败之惨。
武帝纪记载[公乃引军还。冬十月,到黎阳,为子整与谭结婚。尚闻公北,乃释平原还邺。东平吕旷、吕翔叛尚,屯阳平,率其众降,封为列侯。]阳平属于东郡,东平在黄河以南,两郡都属于兖州,而此前201年曹操不仅[就谷东平之安民]而且[击绍仓亭军],而仓亭就在阳平之旁,可见此次曹操此败导致黄河以北除了黎阳全部失去,黄河南岸的东平也被袁尚夺去。
毫无疑问邺城之战的实际过程就是曹操不顾黎阳惨胜,士众疲惫,进攻邺城,但围城不下,反遭袁尚痛击,奔逃80公里至阴安,而阴安又无法守住,只能迁民,黎阳派贾信防守,黄河以北几乎全部放弃,兖州北部也失去,总共以不到20天的时间奔千里从邺城逃回许昌,颁布[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军令。
现在来看后汉书袁绍传的记载[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范晔直接记载袁尚击败了曹操,同传中其后刘表写给袁谭的信中写到[宣奕世之德,履丕显之祚,摧严敌于邺都。]刘表给袁谭的信赞扬了袁尚的胜利。而出自东吴张俨默记的诸葛亮后出师表写到[危于祁连,逼于黎阳],说明了其战之惨,胡三省根据资治通鉴,考异曰[范书绍传曰尚逆击,破操军。今从魏志绍传。余谓此诸葛孔明所谓逼於黎阳时也,必有破操军事,魏人讳而不书耳。]奇技网以上的记载再和三国志的隐晦记载对照完全证明了曹操在邺城的惨败属实。
纵观曹操一生,其主要政治才能比较强,军事能力一般。以成败论,统一北方,成就算是一统天下者之亚,以成败论,二流名将也就马马虎虎了,如何能称三国军事第一人?但如果去掉成就,分析其前后行军,立马发现其用兵破绽百出,其能够成事依靠的是袁绍的庇护和其本人的权术,以及善于从言(他不从言的都打了败仗),其本身的军事才能并不出众,由于败仗太多,导致战争次数也多,终其一生也不过粗定北方而已。
关于陈寿三国志的评价,在裴松之的上三国志注表就提到[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清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也云[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又提到曹魏战争[专以讳败夸胜为得体]。可见陈寿三国志曲笔多多,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矛盾之处很多,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
近读现代版的《二十五史》发现,这位赫赫有名的陈寿,在写史中竟也搞“有偿立传”,《晋书》中说“或云丁仪,丁斛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与尊公作家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不知丁氏的后代是穷呢,还是其他原因,反正没买陈寿的账。不知是陈寿家里揭不开锅呢,还是怎的,他毫不脸红地向人索要粮米,其数量竟达“千斛”。 丁氏兄弟俩既然有盛名,你写史的就该秉笔直书;人家不给你东西,也许是考验你是否正直的史家;你如实地写了,不也体现自己的高尚人格吗?可是,陈寿却没这样做,给后之史家留下话柄,让自己的名声打了一个折,很不值。陈寿并非布衣,吃饭不成问题,他公然搞“有偿立传”,确实让人不可思议。 相比之下,后来的裴松之就比他高尚太多,他给《三国志》作注时,不加任何条件便加进了二丁,使之也载入史册。与今天有的人比起来,陈寿搞“有偿立传”也许是小巫见大巫。
陈寿如此道德低下的人品在西晋政府主导下,只会狠命的拍政府马屁竭尽所能的吹捧曹操也就很容易了解了,只会让人真实误导曹操军事真实水平。
二、[周瑜]
周瑜顶着“文武韬略”头衔而名不符实。
古代所谓名将,分成两种。一种是被后世用兵打仗的人各种吹捧。另一种则是被后世的小文人各种吹捧。比如像三国里,吹捧诸葛亮的就是李靖这样懂军事的指挥家。而吹捧周瑜的呢,就是杜牧、苏轼这样的不懂军事的文人。
其实看《三国志》,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周瑜在三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比打酱油稍微好点的角色。
公元208年,曹操肃清北方后,领大军南下,势要一统天下。至于军队数量,自然不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八十一万。诸葛恪传又记载曹操是三十万众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於是景升儿子,交臂请降,遂为囚虏。这个三十万众,还是没受降荆州兵的数量,收降的荆州兵数量,周瑜传有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数十万的到底是多少,这个就有待考证。估计魏军最多就十几万,包括民复有数十万。
〈1〉乌林之战
“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乌林之战的主帅不清楚,这里的功劳是被平分了的。周瑜爷并没有单独领军打败曹操。而且周瑜传还有个有意思的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刘备很大程度上是也参加的乌林之战的。
〈2〉赤壁大战
曹操经过一场小败之后,继续进军,与孙刘遇於赤壁。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候,曹操军由于水土不服,开始流行疾病了,“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军队里疾病流行,战斗力大损,于是赤壁主战的第一次交锋曹操又败了。“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孙刘联军,把曹操赶到了长江北岸。
于是黄盖开是献计了。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这段史料可以看出,献计和执行者都是黄盖,周瑜只是起决策作用,他并没参加战斗,决策功劳是必须有的,不容磨灭。
曹操退到荆州的南郡了,于是孙刘联军开始追击了。“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是先主传的记载,在这里不得不感叹曹操确实是不得天时啊,两次军队都发生疾病。到这里,赤壁大战,便结束了,主战场已经转移到南郡,南郡之战也可以看作是赤壁之战的延伸。过程我们了解清楚了,下面就可以来分析孙刘联军,到底是谁指挥了。
,周瑜指挥,我们可以否定。
第一与程普为左右督,可以说,周瑜是和程普是平级了,谁也指挥不了谁。
第二与刘备联军,周瑜是孙权的将,刘备是主君,我想,让主君归一个将指挥,这件事刘备就算答应,刘备手下绝对是不会答应的,古人面子看的重要就不用我多说了。
孙权是坐镇后方的,他也不能指挥,毕竟他不像太祖,有运筹帷幄斩敌千里之外的本事。唯一有可能做统帅的就是刘备,因为赤壁孙刘联盟的阵容里,就刘备的地位最高。而武帝纪也是记载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而关羽传也记载“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赤壁联军的统帅位置,具体是谁,没有交代,这只是我的一个小推测,又持不同意见,欢迎举例讨论。
由上文分析,周瑜赤壁的功劳,是没有多大的,他亲自带兵在赤壁战场厮杀。可以看出,他是坐镇军营的。为后世所道的最大的原因,或许就是周瑜力劝孙权抗曹,导致曹操统一梦破碎,天下三分。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历史功劳,与军事能力无关,不做讨论评价。
〈3〉南郡之战
南郡之战,是真正意义上周瑜统帅指挥兵团的一次大兵团战争。这场战斗,耗时一年,双方大战数次。
这场大战,周瑜可是亲自上阵,很不幸,他受伤了,这场进攻随着周瑜的受伤而宣告失败,这里就不批评周瑜作为一个主帅冒险上战场了,这种激扬士气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曹仁败走就显得有点龙头鸡尾,“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南郡之战于是也完结了,“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这是孙权给周瑜的封赏。偏将军,南郡太守,偏将军无视吧,杂号而已。南郡太守也只有江陵一城,襄阳这些地方还是在曹操手里。
南郡之战周瑜的指挥能力并不是很出色,起先周瑜指挥还处于劣势,刘备,吕蒙先后献计,才扳回劣势,把自己给搭进去,弄的重伤。
周瑜军事能力已经被分析出来了,一句庸碌无为,二流武将水平。
所以说,后世不以周瑜为名将,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周瑜在历史上基本就是个路人。
一、[韩信]
韩信顶着“兵仙”头衔而战绩平平。
本人看了百度百科《还定三秦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陈下之战》;又看数遍《史记》发现韩信战功真是战绩平平乏善可陈,如何能配兵仙称号?
《淮阴侯列传》发现韩信战功没有多少,对话就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奇技网以上,司马迁如此的往《淮阴侯列传》里大量的注水不言而喻。司马迁就是为了把战绩平平的韩信给打造成名将形象。
为什么司马迁如此的包装韩信?
汉初历史记载多源于自司马迁,而因为司马迁被宫后对汉朝怀有很深的怨念,我们知道太监都是极其变态的司马迁为了报复汉政府,于是就极尽摸黑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如果你想黑一个人,拔高被他干掉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韩信被汉朝干掉,于是就为司马迁提供了极好的黑刘邦的素材,如此司马迁真是煞费苦心的包装韩信。本来韩信谋反被杀是完全咎由自取,现在大家都认为好像韩信功高震主被杀,说刘邦背信弃义过河拆桥。其实完全是受司马迁误导,韩信战绩只能算平平根本扯不上有多高。
有人告韩信谋反时,当刘邦征询满朝公卿意见之时,竟然没有一人对韩信谋反一事表示质疑,就连萧丞相,这个韩信的恩相,也认为韩信谋反属实。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立即发兵讨伐韩信。可以看出韩信是什么人?
韩信被杀六大原因
1、要求刘邦封张耳为王破坏刘邦实行郡县制。
2、擅自攻齐,破坏刘邦的大战略。
3、害死老功臣郦食其。
4、自立为齐王,这是赤裸裸的谋反行为。(竟要与刘邦平起平坐,刘邦当时也只是汉王)
5、拒绝刘邦的征招,固陵、陈县之战坐山观虎斗。
6、刘邦出征陈豨时欲谋杀吕后和太子,公然谋反。。这些罪然加起来,杀他10次不算冤吧!
有人说刘邦慢慢贬韩信,真的吗?根本不客观,刘邦把韩信从齐王徙封楚王,是因为齐国地理位置很重要战国时称“东帝”和秦国并驾齐驱。韩信在垓下之前自立为假齐王,陈下、固陵之战不出兵趁机要挟满足后才来垓下捡个便宜,如此不安分分子在齐国谁能安心?是韩信不仁不义在前,而刘邦收了韩信兵权徙封楚王在后。其实当时直接逮捕韩信都是对他仁慈了,但刘邦还是封楚王给他。
韩信在楚国窝藏西楚大将钟离眛,又被人告发谋反,韩信之前就桀骜不驯严重,如此不安分分子,刘邦直接废了他楚王,但刘邦还是封汉朝最高爵位列侯给他希望他富贵一生,刘邦也够仁至义尽了。韩信还不知足谋反被杀那完全是咎由自取。韩信战功平平有什么资格功高震主?比韩信战功高的开国功臣多的是,如汉初《十八侯》刘邦杀了吗?一个没有杀,何况战绩平平的韩信。
还定三秦之战明明是汉高祖指挥的竟都被后人吹到根本不搭噶的韩信头上,《淮阴侯列传》我上找下找就是没发现韩信在三秦之战在干啥?只有短短13个字的记载“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不仅没有韩信随军参谋的文字,连韩信的名字都没提。
灭魏之战主要战功是曹参也扯到韩信头上,消灭魏军主力攻下魏国都城安邑、平阳俘虏魏王基本全是曹参一个人干的,战后曹参直接封平阳侯而韩信什么都没得到,灭魏主要靠谁一目了然了吧;灭赵之战主要是刘邦靳歙张耳张仓等人,只能说韩信参加了井陉之战,但根本谈不上韩信功劳最大;降服燕国主要是周勃、召欧打服燕国的与韩信是一点关系都扯不上,还是刘邦率军把燕国给彻底平定的;灭齐之战和潍水之战都是刘邦直接派数十个列侯率领数十万精锐汉军支援韩信参与灭齐的,也只能说韩信没有起到决定作用,毕竟龙且之前就是曹参灌婴手下败将。
韩信只是在北方扫几个垃圾诸侯而且主要战功还是曹参、灌婴、靳歙、张耳、张仓、傅宽、柴武、周勃等人刘邦也参加了灭赵之战,韩信就如此点战功就被人天天吹,吹成了“兵仙”;那刘邦一年灭雍王、塞王、翟王、韩王、殷王、河南王、收降魏王,当皇帝后只用几月就灭了燕王、临江王降长沙王吴苪,也没见让人天天吹。
垓下之战前陈下之战项羽就让汉军打残,韩信到垓下直接捡个便宜,好像项羽垓下战败靠的是韩信到来,其实彭越在垓下的作用都比韩信靠谱的多了。
“彭越引兵会垓下,遂破楚。”彭越传里记载彭越率兵会合诸侯在垓下击破楚军。
栾布“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 布罪,拜为都尉。——《季布栾布列传》刘邦默然承认彭越垓下功劳非常大!
“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淮阴侯列传》而淮阳侯列传记载韩信到了垓下项羽已经大败了,韩信和彭越谁在垓下更靠谱?
:韩信恐怕是历史吹的最厉害的,其战绩平平让司马迁如此包装真是让司马迁煞费苦心。可惜揭开真相真是让人不敢相信,从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排名二十一位就已经可以知道答案了,不然韩信功劳如果真的最大排名第一应该毫无压力的可惜不是,群臣只是对曹参战功排第一是全都信服的而不是韩信。
《史记》乃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著史。在书中书法其内心的悲愤。在写代的汉武帝时并没有颂扬他的文治武功,整篇通论都是求神,炼丹,封禅之事,感觉似乎汉武帝一生什么正经事都没干过。
世界奇闻录
- 彭昱畅身高165为什么说178 彭昱畅身高真实身高体
- 潘粤明和董洁怎么回事 潘粤明跟董洁
- 欧阳娜娜男朋友翟子路 欧阳娜娜男朋友翟子路是
- 舍利子是真的吗 舍利子真的假的
- 中国整容失败的明星 整容失败最惨的明星
- 十大最恐怖短篇鬼故事 超级恐怖的短篇鬼故事
- 秦海璐个人资料简介 秦海璐个人资料简介身高体
- 牌牌琦为什么被全网封 牌牌琦为什么被全网封具
- 突然跳出鬼脸的视频 吓人视频10秒突然弹出一个
- 杨幂发文宣布已复婚是真的吗 杨幂回应复婚
- 谢霆锋公开复婚 谢霆峰复婚2024
- 吴亦凡惹到哪个大佬了 吴亦凡惹到哪大佬了呢
- 汪小菲离婚真相 汪小菲离婚事件结束
- 谭松韵个人资料简介 谭松韵个人资料简介及身高
- 孙文斌个人资料 孙文斌案怎么回事
- 民间最真实的可怕鬼故事 民间最真实的可怕鬼故
- 整容女明星前后对比照片 整容女明星成功对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