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奇闻趣事 2024-12-26 14:05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从的角度而言,应当将“政绩诉求”提升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关怀,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审视这一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感紧密相连,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的。各级地方需要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框架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在此过程中,必须摒弃以短期行为和政绩需求为导向的保护理念,而应站在长远的角度,致力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为此,立法机关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立具体的保护体制和法规,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各级应充分认识到文化问题的特殊性。当前,许多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虽然初衷良好,但方法需更加精细。因为文化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活态过程,而非制造出来的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消失,无法挽回。

应认识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同时也伴随着脆弱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借助当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应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精心呵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面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多重申报主体,应耐心听取专家意见,协调各方利益诉求。

从学者的角度看,应将学术追求转化为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调研。深入民间,尊重习俗和做法,摒弃先入为主的学术观念,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民间文化诉求上升至文化自觉,让民众认识到本土智慧和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

无论是还是学者,都应清楚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民间和大众。应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财政支持,而非以利益为导向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应进行客观调研,避免以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我们的目标是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共同构建一个丰富多样、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作出贡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