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陪伴毛泽东一生,他把它当作哲学书

奇闻趣事 2023-11-19 10:58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毛泽东酷爱读书几乎无所不涉,尤爱文史哲。其中有一本书,从学生时代一直读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他的文章、讲演和日常交流中,经常会引用书中的经典名句。这本书就是《道德经》。

初识老子

《道德经》是一部内圣外王教科书,它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对的哲学、科学、治国理政、宗教信仰等诸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在他的《讲堂录》里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此句出自《老子》第78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用于处世,则以守弱为上。

1917年夏,毛泽东决定利用暑假其间四处游历,去读无字书,于是与同学萧子升在宁乡县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刘翰林。刘翰林是清朝遗老,在湖南当地很有名望。他问毛泽东最好的经典是谁做的,喜欢谁的注疏?毛泽东答道最好是《老子》,最好的注应该归之于三国时期的王弼,最好的《庄子》注是西晋的郭象。

后来,毛泽东与肖子升还合作了一首七绝赠给这个大儒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不知道读者诸君看到这里时,是否如我一般,生发了一些感慨为什么毛泽东从小就那么熟悉传统国学?为什么当代鲜有大师?辛亥革命改朝换代后,为什么文化反而繁荣?如果的传统国学能一直有序地传承,不至于断代,还会出现坑蒙拐骗的假大师吗?为什么当代盛产亚洲级世界级国际级宇宙级的露水大师?为什么昨天还在舌动天下,今天就销声匿迹?都怪秦始皇焚书坑儒吗?

用《道德经》指导实践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时,发表了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分析当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略退却时认为,强敌压境,不能硬拼,所以实行战略退却是必要的,暂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他将《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化用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并称这将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战略原则。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要求党委成员之间要互通情报,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此后不久又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又引用了《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名言,痛斥外国政府对的封锁政策。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谈到时局与方针时说我们坚持三条原则,第一条就是不打第一枪,《老子》讲不为天下先,我们就不打第一枪,我们后发制人。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论证矛盾转化的论点,他借用《老子》关于万事万物相互转化的观点。他说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利与不利可以相互转化,坏的东西可以有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有坏的结果。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胜利与失败,都是对立统一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事物。要正确处理矛盾,就得学会辩证法,懂得两点论。

1964年8月底,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起老子,他说老子说过,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想整倒你,就先把你供起来。

老子是哲学家,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他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大多数人认为老子是唯物论者。但当时有个叫杨柳桥的右派分子就说老师是唯心的,只是关注这一观点的人很少。不知何故,毛泽东在1968年10月八大的一次闭幕式上,就表示赞成杨柳桥的观点。

奇技网以上就是《道德经》陪伴毛泽东一生,他把它当作哲学书,更把它当作兵书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