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 日本又一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奇闻趣事 2023-11-12 18:21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3日中午11时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布揭晓,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荣获该奖项,为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体方面做出的贡献,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5万元)。

事实上,从2000年以来,17年间,日本已经有15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含两名美国籍日裔科学家,含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仅次于美国(72名)排名第二。

而且美国之所以排第一的很多因素是经济学奖取了巧,而日本则多凭借在物理研究上的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邻国日本屡屡获奖,而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实际上仅有屠呦呦1人?(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奖章的时候,他们的国籍是。之后,李政道于1962年,杨振宁于1964年先后加入美国国籍。但在学术界,因二人获奖前后主要科研一直在美国进行,故并没有将其而是视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而视为了美国科学家。)

重教育,保经费,日本屡次斩获诺贝尔奖

自古至今非常重视教育

日本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在江户时代末期,江户(如今的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奇技网以上,远远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

在科研领域,这种传统表现为研究人员把学术放在首位。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

不仅仅重视应用研究,也非常注重基础研究

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奠定了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并培育了很多人才。虽然当时日本没有西方的产业革命,但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唯一允许通商的荷兰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

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才有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中长期来看,要重视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还应该注重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而需要踏踏实实地花时间积累的基础科学。

有保证的科研经费

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是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奇技网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五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物质保障。

体制保障,让科研更有尊严和社会地位

“万般皆下品,唯有学术高”。日本给了研究人员很高的地位和尊重。

简单来说,对于日本来说,真正对科研感兴趣的人才会去读博,因为感兴趣所以日本的博士(以及教授副教授)都是真正热爱科研,为了科研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人。

师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自然科学,尤其是基础物理学,仅仅依靠严谨扎实的作风是很难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的,优秀的指导老师,良好的团队协作,一流的设备,都是很重要的。

顶级科研项目是有传承的,经常是诺奖老师带出诺奖学生,牛逼的实验室出多个诺奖。而日本物理学科的11位获奖者, 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诺贝尔奖的时间滞后性

21世纪后日本获得的诺贝尔奖基本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科技结晶,是日本经历过高速经济增长,对科研进行稳定资金投入的结果。

起步晚,易偏科,的诺贝尔奖寥寥

起步晚,真的是起步晚,需要时间

科研历史短,积累少。尽管说日本的几所著名“帝国大学”的建立年代跟的第一批现代大学的建立年代差不多,比如东大是1886年,京大是1897年,而我们的北大是1898年,清华是1911年。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原因在于在大学建立初期,也就是从1890-1940这五十年里,和日本的社会发展情况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这50年里日本是对外侵略,是被侵略,又有军阀混战,所以前50年里日本的科研可以稳定的跟世界接轨,而大学的理工科很难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发展。

大学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也就30来年,而且80年代毕业的这批博士当时多半已经三四十岁了,真正开始持续的博士教育那都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到现在也才20来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奖周期特别长,得奖工作的实现年份与最终得奖的年份之间平均要间隔17年。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才发展了20年就要有诺贝尔奖,这就像一个足球职业联赛才20年就要拿世界杯一样。

不仅如此,而且诺奖候选人太多了,有些几十年前就有重大成果的科学家还在排队等着呢。

或许,还需要时间。

科研经费不仅不足,而且偏科

新成立后一直到80年代,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好在近年来这个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关键是还偏科,由于国情的原因,科研经费主要投入到了应用科学而不是基础理论研究,优先解决吃饱饭不挨揍的问题。

以及,国内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仍然过于培养通才。

之前的集体制研究制度和诺贝尔奖背道而驰

诺贝尔奖注重奖励的是个人贡献,或者说团队的带头人,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过去我们习惯归类为集体的力量,淡化个人。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有关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发明,就或多或少的因为上述原因完美的错过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在国内科研很多情况是记在集体名下的,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能把科研成果记在自己名下的是非常幸运的。

的诺贝尔奖何时才能爆发?

日本方面自己的担忧

日本《产经新闻》9月22日文章引述日本科技政策担当大臣鹤保庸介的话说 “我正在想,运用高科技的自动驾驶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话……”鹤保之所以对日本科技的未来表示担忧,是因为近年来日本的科技水平明显下降,而却急速赶超。

21世纪后日本获得的诺贝尔奖基本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科技结晶,是日本经历过高速经济增长,对科研进行稳定资金投入的结果。而近年来,日本财政吃紧,科研投资减少,日本科研能力、论文数质量上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很多学者对于日本科研的未来表示了担忧。

的崛起

社会稳定,经费充足,科研持续,教育基础雄厚,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主要是太多人排队,何时获奖有一定运气成分,尤其是要足够长寿),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大量涌现。至于什么民主制度、教育传统、民族性格,都是胡诌。

而上述条件都已经具备,或许只需要尚待时日。

虽然日本人近年来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这3个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学项目中屡获诺奖,获奖数量也在亚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数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获奖。

2015年,屠呦呦的获奖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再过10年或20年,人频获诺奖(自然科学奖)的时代或许会到来。

奇技网以上就是诺贝尔奖 日本又一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