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暖花开之际的到来,我们迎来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节日——清明节。这个拥有超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凝聚民族情感的祭祀节日。天文专家赵之珩为我们揭示了清明的起源与变迁。
清明,始于周代,作为表征物候的节气而存在。随着农耕文化的深入发展,清明被赋予了更多的农事意义,流传着诸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清明与寒食节的交融,更是让这一节日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时间上的接近,古人逐渐将寒食延至清明,从而使得清明节的习俗中包含了禁火、吃冷食等元素。
天文书籍《淮南子·天文训》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清明最早的文字依据。其中明确提到春分后十五日即为清明,这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节气的清明,二是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主要演变为节日的一个。
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更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的好时节。在宋朝,清明踏青及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尤为流行。放风筝、拔河、打球等活动也在清明这天被广为开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烧纸、烧香的祭奠方式沿袭了千年,但越来越与环保、文明的时代精神相悖。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以环保、文明的方式来追远怀人,让清明节回归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清明时节,让我们一同用更加环保和文明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南北山头多墓田,让我们在这个节日里,以更合适的方式来纪念和缅怀我们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