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制期门(我要汉朝的宫廷职位表)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大司马为首的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后来的东汉官制和三国官制都继承了西汉官制的特点。
西汉官制
概述
西汉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或称相国,丞相一人或两人(左右丞相);次于丞相的有太尉与御史大夫,分掌军政与监察。后丞相又改称大司徒,太尉又称大司马,御史又改称大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荣誉职,不常置。三公之下,分设九卿,总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宫官,与将军尚书台。
具体官制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中央官制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外朝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丞相
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弘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丞相,又称相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刘邦为汉王(前206年),即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参以假左丞相的名义镇守关中。《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十一年(前196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率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相国。五年(前190年)曹参去世,废相国而分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刘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此举可能是打算重新设置右丞相,但之后并没有设置,左丞相一职也恢复为丞相。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汉朝,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丞相病重,皇帝要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尸体从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对百官有选举、任官、黜陟、刑赏的权力。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由此可见汉朝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所以像汉武帝这样以英明神武自诩的皇帝是无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西汉后期干脆废掉丞相,改为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丞相的办事机关称丞相府,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等。
长史
长史,秩千石,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大概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总理府部长或者日本的官房长官吧。
司直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
掾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
属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位次掾,统称丞相属。
诸曹
诸曹,为丞相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太尉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前202年)罢,十一年(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后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大将军或置或废,与武帝时大司马为加号不同,西汉后期大司马为实职,而将军为号。权臣多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即以此职移汉祚。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
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御史大夫官。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御史丞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
御史中丞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元寿二年(前1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
侍御史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纠察百官,奉诏出监地方或专治大狱,监三辅者为监御史、监出征军队者为监军御史、武帝时特派绣衣直指治狱、掌图书的治书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御史等等,随事而设,废置不定。
九卿
汉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设列卿,分别主管礼仪、刑狱等部分事务。九卿之说,源于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汉代的九卿,属于国家行政性质的有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招待外宾的大鸿胪,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其余各卿均负责护卫、车马等皇家宫廷事务。
太常
太常,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时改秩宗。
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两署,各置长丞一人;诸庙寝园食官署,署置令、长、丞各一人。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太常机构庞杂,其属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书令史、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曲台署长、写书官等多至二千人。
汉朝的诸博士也隶属太常。
光禄勋
光禄勋,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勋。”王莽时改司中。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等。
大夫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数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议,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郎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士人出任者为议郎,秩比六百石。其余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执戟宿卫。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多至千人。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统虎贲、羽林诸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其余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
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谒者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期门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羽林
羽林,也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弟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卫尉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则不常置。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太仆
太仆,王莽时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匹。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廷尉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名廷尉。宣帝地节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理。王莽改作士。廷尉是审判全国疑难案件的最高机构,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廷尉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大鸿胪
大鸿胪,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典属国,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设安定属国、天水属国、上郡属国、五原属国、张掖属国五属国处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为降羌置金城属国,王凤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废典属国,并其职入大鸿胪。属官有九泽令,主客,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大行卒史等。
宗正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大司农
大司农,本秦官,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平帝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州各一人,劝课农桑。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少府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
武帝以尚书、中书谒者拆阅章奏,受公卿奏事,传达诏命,所以尚书、中书谒者虽名列少府属官,实为内朝官。
列卿 汉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说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执金吾
执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有两丞、候、司马等属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本秦将作少府,主治宫室、宗庙、陵园、土木等事,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秩二千石,丞秩六百石。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七令、丞。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罢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锺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
内朝官
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侍中
侍中,古官名,相传黄帝时代即有此官。秦朝丞相置史五人往来奏事殿中,号侍中。汉武帝以此为近臣加官。《齐职仪》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
左右曹
左右曹,《汉官仪》载“左右曹受尚书事。”沈约《宋书》云“汉使左右曹诸吏分堂,尚书奏事。”因为尚书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的官员,左右曹实际上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
诸吏
诸吏则是受特别委任有权监察、纠举不法的官员,凡加诸吏者,虽非御史,也有和御史一样的权力。
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其实是散骑、常侍两个官名。职务是“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给事中
给事中,加号,凡加此官者,得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
领尚书事
因丞相权势发展,皇帝收其权于近臣,于是尚书权势日增。但尚书权重而位卑,不能与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以下诸将军领尚书事,以参决政事。
尚书令
尚书令,汉承秦制,置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书掌收受章奏,出宣诏命。六尚均为少府官,但尚书负责处理政务,实际上是中朝官,不受少府节制。诸臣上书,要另写一份作为副封先上尚书,尚书审阅副封后,对于文辞不便者可不予上奏。朝廷颁发诏令,须以副本存尚书。大臣上奏,由尚书读奏,大臣有罪,由尚书问状。初以尚书四人分判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时增置三公曹主断刑狱。
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令,宦官。汉初为中谒者令。武帝后期以宦官掌尚书,改称中书谒者令。
符节令
符节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颁铜虎符、竹使符与诸郡国。调兵用铜虎符,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国,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
黄门令
黄门令,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给事黄门,小黄门,皆以宦官任之。职掌传递书奏,并关通禁省内外。给事黄门,黄门侍郎,位在郎将、大夫下。
西汉官僚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沿袭秦制而有所更新。中央政府的官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外朝官。包括自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官,在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
第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第三,宫廷官。包括詹事、内侍等。宫廷官依其职守是专门处理皇帝家庭事务的,但在皇权专制时期,这些官员实际上已介入了政治活动,掌握了部分权力,所以应该包括在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中。
由此可见,西汉官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行政性质的与宫廷服务性质的两套并立,而其间又有互相交叉互相关联。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作如下的说明
第一,中央最高政务机构掌握在丞相(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三人手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丞相有所请求,皇帝无不应允。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协了皇权,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从此,丞相的权力逐渐缩小,还保留着领衔上奏的形式。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揽朝政,但在廷议废昌邑王时,还是以丞相杨敞领衔上奏。其后只有领尚书事才是掌握实权,不领尚书事,虽位至三公,也无实权。这是西汉政治重心转移的一种趋势。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一方面为丞相之副贰,一方面供内廷的差遣,又握有监察行政官吏的权力。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都是政权实际的负责人,但三者品秩并不相同。丞相、太尉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为之。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月俸四万钱。御史大夫秩级在三者之中为最低。武帝元狩四年,(前120年),罢太尉,置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其官俸提到与丞相同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更名丞相为大司徒。这时外戚王氏(皇后王政君诸弟)以大司马秉政,地位反在大司徒之上。
第二,中央行政机关本身兼有业务。例如大司农是国家财政总汇,所管的有仓储、水利、货运及官卖的各种事业,甚至管治安的中尉(执金吾)也管造船,管祭祀的太常也管医药。这种相互交叉的关系在当时是怎样调节,就不清楚了。
第三,汉代有一种无职务、无官署、无员额的官名,不在正规编制之内,而直接与皇帝接近,能起相当的政治作用。这些人都属于郎的一类。郎是殿廷侍从的意思,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皇帝顾问及差遣。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别。中郎、郎中的首脑称将。中郎分别属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谓之三署。郎中则有车、户、骑三将。在此以上又有大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则纯以议论政事为职。又有博士,为学术顾问官性质,也有参加政事讨论的义务,这些都可以作为中朝官或内朝官的成员。
这些都说明西汉官制是有系统的,但也是不很明确的,在西汉二百余年间(前206——公元8年),官制是不断变革的,其中重大改革大约有四次
第一次,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在萧何、叔孙通等的辅佐下,制定了新官制,大体沿用秦制,但有所增减。这次改革是开国的草创阶段,机构简单,官员不多。
第二次,在汉景帝时,更改一些官名,如改“奉常”为“太常”;改“卫尉”为“中大夫令”;改“廷尉”为“大理”;改“典客”为“大行令”;改“治粟内史”为“太农令”等。更重要的改革是在平定吴楚七国叛乱之后,《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景帝中五年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是一次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的重大改革。
第三次是在武帝时,这次改革的要点有
(一)对一些官名作了更改,如改“中尉”为“执金吾”,改“大行令”为“大鸿胪”,改“郎中令”为“光禄勋”等。
(二)增设一些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设立十三部州刺史;设立大批的郎官;设立掌管水利(“水衡都尉”),山林、铁官等掌管生产部门之官;设五经博士等。
(三)加强京城的军事防卫力量,设司隶校尉和城门校尉,又设京城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这些校尉品秩都很高(皆为二千石)掌握驻京武装力量。
(四)设立管理边疆地区及少数民族之官(如在“典属国”之后,设都尉、丞、侯、千人、九泽令等)。
这次的改革面比较广,加强了朝廷对州郡的控制,也注意到生产部门。但有些官吏的设置较滥,改变也较频繁。
第四次,在成帝、哀帝时,改革了一些官名。如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改州“刺史”(秩六百石)为州“牧”(秩二千石),这时各地人民起义渐多,故提高州官品秩、加强州官之权,以镇压起义的群众。
汉代机构的名称,除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外,一般只以其官署所在称为“寺”,不象后代先有一个机构名称,然后设一个主官。所以往往官名即是机构之名。大概每一主官都有一个事务长,如丞相则有长史,御史大夫及其他则有丞。至于内部的属官则不立专名,由长官自行征辟任用,一般统称掾属。
汉代高级军职多以校尉称呼。如城门校尉、屯骑校尉等,各有所统之兵,皆隶于中央,而地方则无正式常设之兵。也就没有地方之军职。最高级的统帅称将军。将军有两种,一是常设将军,如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于掌军之外兼参预政事。一为临时派遣出征之将军,多在其上特加名号,如伏波将军,度辽将军之类,战争结束,名号随之撤销。
校尉中比较特别的是司隶校尉,本来也是一种督察官,职在察举官吏的不法行为,后来逐渐变成了京畿地区的高级行政督察官。
西汉官制不断改革的原因有二第一,由于商人地主与贵族地主的矛盾不断加深,西汉政府为了加强贵族地主的实力,所以不断改革,增设某些官称,变动官员机构的职权,以巩固中央集权。尤其是武帝时,为了重用外戚贵族,便废弃太尉而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府就逐渐变成了只能奉行既定政策的机关。从此以后,外戚之权日重,而商人地主的实权日受侵夺;第二,西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的反抗,就多次调整军事设施,增强武装力量。所以,西汉官职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加强武官和州官的实权,如以大将军执政,改州刺史为州牧,秩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汉代官员是以俸禄多少来表明其职位之尊卑,所以官称往往叫若干“石”(音d4n)《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
汉制三公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所谓“谷”是指原粮,每石重约一百二十斤,如果以数量言,一石相当于一斛,一斛有十斗,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二千毫升。汉以石数为官秩名,应是根据秦制而来的。一般说来,九卿是中二千石,郡守次一等,是二千石,其他一等的是比二千石。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
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
汉承秦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实行封建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汉初,天下五十余郡,汉朝直辖的仅十五郡而已。所以,汉朝的官制中王国、侯国官制有自己的特点。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设立了内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对,这种内外分治的制度伴随着相权与皇权此消彼长的整个历史过程,在汉之后的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演化中都有所体现。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 中央官制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外朝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丞相 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
丞相的办事机关称丞相府,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等。
长史,秩千石,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大概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总理府部长或者日本的官房长官吧。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位次掾,统称丞相属。
诸曹,为丞相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御史大夫官。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汉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设列卿,分别主管礼仪、刑狱等部分事务。九卿之说,源于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汉代的九卿,属于国家行政性质的有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招待外宾的大鸿胪,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其余各卿均负责护卫、车马等皇家宫廷事务。
太常,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光禄勋,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勋。”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数十人。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士人出任者为议郎,秩比六百石。其余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执戟宿卫。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多至千人。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羽林,也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弟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
太仆,王莽时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匹。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名廷尉。宣帝地节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大鸿胪,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典属国,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大司农,本秦官,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平帝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州各一人,劝课农桑。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
武帝以尚书、中书谒者拆阅章奏,受公卿奏事,传达诏命,所以尚书、中书谒者虽名列少府属官,实为内朝官。
列卿
汉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说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东汉建立后,其官制基本上沿袭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这一官制对后来的三国官制也有较大的影响。
一 中央官制
太师、太傅,太保金印紫绶,位在三公上。
三公号万石
1丞相--也作相国,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其下属有两长史,秩千石。
------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2太尉--掌全国军事,金印紫绶,后改大司马,掌武事。其下属有长史,秩千石。
------护军都尉秩比二千石,大司马属官,居大司马府
3御史大夫--副丞相,银印青绶,兼掌监察和文书图籍,其下属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不常置,地位如丞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不常置,位上卿,金印紫绶。有长史,秩千石。汉代军营中有部、曲、屯等作战单位,每部设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每曲设军侯一人,秩比六百石;每屯设屯长一人,秩比二百石。
九卿秩中两千石,其副官为丞,秩比千石,卿下分支机构为令或长,秩六百石,副官为丞,秩三百石。
1太常--掌宗庙礼仪
------太乐 ------太祝 ------太宰掌宰工 ------太史 ------太卜 ------太医 ------雍太宰掌诸庙寝园作熟食 ------雍太祝掌诸庙寝园献熟食以上八者,正为令,副为丞 ------均官掌山陵草木输入 ------都水掌渠堤水门以上二者,正为长,副为丞 ------诸庙寝园食宫正为令(长),副为丞,掌诸庙寝园 ------五经博士掌通古今
2光禄勋--秦称郎中令,掌宫廷护卫
------大夫掌议论,皆无员限,多至数十人。 中大夫(也作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谏大夫(秩比八百石秩比千石)
------郎掌守卫门户,皆无员限,多至千人。 五官、左、右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 车、户、骑郎中将(秩皆比千石) 议郎、中郎(秩皆比六百石) 侍郎(秩比四百石) 郎中(秩比三百石)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 仆射(秩比千石) 谒者(秩比六百石)
------期门后改名虎贲郎,掌执兵送从,约一千人 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 仆射(秩比千石)
------羽林掌送从,次于期门,名羽林骑,约七百人。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有令丞,下属仆射、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
3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公车司马 ------卫士 ------旅贲以上三者,正为令,副为丞 ------诸屯卫候 ------司马二十二官
4太仆--掌舆马,有两丞
------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 ------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 ------龙马、闲驹、橐泉、淘駼、承华五监长、丞 ------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 ------牧橐、昆蹄二令、丞
5廷尉--也叫做大理,掌刑辟
------正监 ------左监 ------右监秩皆千石
6大鸿胪--秦称典客,掌诸归义蛮夷
------行人掌远迎使节 ------译官 ------别火掌膳食 ------郡邸掌地方接待以上四者,正为令,副为丞 ------谒者、仆射掌宾赞受事 ------治礼郎掌宾赞 ------文字掌书记
7宗正--掌皇族事务
------都司空(正为令,副为丞) ------内官(正为长,副为丞) ------诸公主家令 ------门尉
8大司农--秦称治粟内史,掌谷货钱帛
------太仓掌粮食总库 ------均输掌物资供应 ------平准掌物价调平 ------都内掌国库 ------籍田掌皇帝亲耕以上五者,正为令,副为丞 ------斡官掌盐 ------铁市掌铁以上二者,正为长,副为丞
9少府--掌山海地泽税,以给共养,有六丞。
------尚书令主内廷文书保管,有四丞,乃隋唐六部之雏形 尚书仆射副尚书令 常侍曹尚书录尚书事,主公卿 二千石曹尚书录尚书事,主郡国二千石文书 民曹尚书录尚书事,主吏民上书 客曹尚书录尚书事,主少数民族接待 三公曹尚书录尚书事,主刑狱
汉武帝改革中枢,设立中朝(也叫内朝),由尚书、侍中、给侍中、常侍等皇帝身边地位较低的官员组成,所有奏章都先交到尚书台,然后转给皇帝,如此就削弱了三公九卿这些外朝官员的权力,加强了皇权专制,以后凡是大臣要参预中枢决策,都要加“领尚书事”、“平尚书事”等头衔。
------符节主符节印玺 ------太医主医药 ------太官主膳食,有七丞 ------汤官主饵饼 ------导官主择米 ------乐府有三丞 ------若卢主藏兵器 ------考工主作器械 ------左弋也作佽飞,主戈射,有九丞两尉 ------居室职能不详,也作保宫 ------甘泉居室职能不详,也作昆台,有五丞 ------左右司空职能不详 ------东织主织造,河平元年省 ------西织主织造,河平元年更名为织室 ------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刀剑 ------上林中十池监主上林苑池 ------中书谒者主内廷传宣,员五人,有四丞 ------黄门主内廷阉宦 ------钩盾主近苑,有五丞两尉 ------尚方作禁器物 ------御府主天子衣服 ------永巷也作掖廷,主内廷事务,有八丞 ------内者主领内官 ------宦者主内廷事务,有七丞以上二十三者,正为令,副为丞 ------胞人主宰割 ------都水主苑内河渠池藻 ------均官主市价以上三者,正为长,副为丞
其他中央官署
1 执金吾--秦称中尉,秩中二千石,掌京师治安,有两丞,皆千石
------中垒掌领北军营垒,有两尉 ------寺互 ------武库掌军器储藏,有三丞 ------都船掌治水,有三丞以上四者,正为令,副为丞 ------式道左侯车驾出还则持麾至宫启门 ------式道右侯 ------式道中侯 候丞 ------左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 尉丞
中尉掌控长安城以北的屯军,故称北军,士兵由三辅骑士充任,每年轮换一次。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尉为执金吾,不再掌握北军。金吾,有的人说是一种鸟,可以避邪,也有说是铜棒,两头涂金,有抵御非常情况的功效。汉武帝时,扩大北军,置中垒、屯骑、越骑、步兵、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但只有中垒、屯骑、射声、虎贲四校尉屯住长安城内,其余分屯城外附近,并随军出战,八校尉各领其兵,不归执金吾节制,后又增楼船(水兵),以分执金吾之权。
2 詹事--秩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六百石
太子太子太傅、少傅,秩皆二千石 ------率更掌打更漏刻 ------家令以上二者,正为令,副为丞 ------仆 ------中盾掌周围训道 ------卫率掌门卫 ------厨 ------厩以上五者,正为长,副为丞
皇后 ------中长秋掌后宫 ------私府 ------永巷掌护卫 ------仓 ------厩 ------祠祀 ------食官以上七者,正为长,副为丞
3 将作大匠--秦称将作少府,秩二千石,掌造宫室,有两丞、秩六百石,左右中候
------石库 ------东园主章掌大木材以供东园工匠 ------左校五校皆主营缮 ------右校 ------前校 ------后校 ------中校以上七者,正为令,副为丞 ------主章掌大木,,正为长,副为丞
4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上林苑在长安东南,“周袤三百余里,离宫七十所,能容千乘万骑”。
------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掌物资供应,有四丞 ------御羞掌珍馐膳食,有二丞 ------禁圃 ------辑濯掌船行 ------钟官掌铸钱 ------技巧掌铸造刻范 ------六厩 ------辩铜以上九者,正为令,副为丞 ------衡官主平其税入 ------水司空 ------都水主苑内农田河渠 ------农仓 ------甘泉上林 ------甘泉都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内朝官”和叫“中朝官”,是正规官称之外的加衔,由皇帝直接差遣,享有出入宫廷的自由,如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秩比二千石。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左右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并乘舆车)、给事中(掌顾问应对)、给事黄门。 《汉律》由萧何根据《秦律》制定,共九章,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时,增加到359章,死刑409条,特别重用酷吏,推崇儒家、法家的思想。
二 地方官制
1长安城
内史--掌治京师,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为左、右内史,右为上------右内史后改名京兆尹,曾为渭南郡
厨正为令,副为丞
长安市
铁官
都水
以上三者,正为长,副为丞
元始二年,人口68万2468人。共辖十二县,其中长安县,人口24万6200人。
------左内史后改名左冯翊,曾为河上郡
廪牺有令、丞、尉,掌藏谷养牲以供祭祀
左都水市
铁官市
云垒市
长安市
以上四者,正为长,副为丞
太初元年,人口91万7822人。共辖二十四县。
------右扶风秦称主爵中尉,汉武帝分右内史西半部为其辖区,曾为中地郡
掌畜正为令,副为丞
右都水
铁官
厩
雍厨
以上四者,正为长,副为丞
太初元年,人口83万6070人,共辖二十一县。
以上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秩皆中二千石,职掌相当于郡太守。皆有两丞,秩皆六百石。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秩二千石
八屯司马掌屯兵
十二城门候掌门卒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
屯骑校尉--掌骑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
越骑校尉--掌越骑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
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
虎贲校尉--掌轻车
凡八校尉,各统领七百人,属于禁卫军。秩皆二千石,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
2 诸侯国诸侯王--金玺鏊绶,掌治其国,后汉景帝削藩,令诸侯王不得治其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从而藩国分崩离析,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至此大国也不过十余城,最大不过一郡,故史书常以郡国并称。
太傅--辅王
国相--同郡守,秩二千石,内史、中尉、郎中令、仆等,秩皆千石3 十三部(州)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州),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刺史起初秩六百石,后秩二千石。刺史也称牧,其下属有别驾、治中。每年八月出巡,年终向丞相汇报,没有固定的治所。出于巡查方便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州之间多以大山、大川为界,避免翻山渡水的麻烦。
根据《汉书-地理志》此处所载为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情况,某些国后来变成郡,也有的郡变成国,所以只能给大概统计数字,做个笼统的参考吧
①朔方部刺史--掌察举并州5郡104县北地郡(19县)上郡(23县)西河郡(36县)朔方郡(10县)五原郡(16县)
②并州部刺史--掌察举并州6郡90县太原郡(21县)上党郡(14县)云中郡(11县)定襄郡(12县)雁门郡(14县)代郡(18县)③交州部刺史--掌察举交州7郡55县南海郡(6县)郁林郡(12县)苍梧郡(10县)交趾郡(10县)合浦郡(5县)九真郡(7县)日南郡(5县)
④冀州部刺史--掌察举冀州7国4郡133县赵国(原邯郸郡,4县)广平国(16县)真定国(4县)中山国(14县)信都国(17县)河间国(原赵国,4县)广阳国(原燕国,4县)常山郡(18县)巨鹿郡(20县)魏郡(18县)清河郡(14县)
⑤兖州部刺史--掌察举兖州3国5郡115县城阳国(原齐国,4县)淮阳国(9县)东平国(原梁国,7县)东郡(22县)陈留郡(17县)山阳郡(原山阳国,23县)济阴郡(原定陶国,9县)泰山郡(24县)
⑥青州部刺史--掌察举青州3国6郡121县胶东国(8县)高密国(5县)甾川国(3县)平原郡(19县)千乘郡(15县)济南郡(14县)齐郡(14县)北海郡(26县)东莱郡(17县)
⑦豫州部刺史--掌察举豫州2国3郡108县梁国(8县)鲁国(6县)颍川郡(20县)汝南郡(37县)沛郡(37县)
⑧徐州部刺史--掌察举徐州3国4郡132县楚国(7县)广陵国(4县)泗水国(3县)琅邪郡(51县)东海郡(38县)临淮郡(29县)
⑨扬州部刺史--掌察举扬州1国5郡93县六安国(5县)庐江郡(12县)九江郡(15县)会稽郡(26县)丹阳郡(17县)豫章郡(18县)
⑩荆州部刺史--掌察举荆州1国6郡115县长沙国(13县)南阳郡(36县)南郡(18县)江夏郡(14县)桂阳郡(11县)武陵郡(13县)零陵郡(10县)
⑾幽州部刺史--掌察举幽州1国9郡162县广阳国(4县)上谷郡(15县)渔阳郡(12县)右北平郡(16县)辽西郡(14县)辽东郡(18县)玄菟郡(3县)乐浪郡(25县)涿郡(29县)勃海郡(26县)
⑿益州部刺史--掌察举益州9郡128县武都郡(9县)汉中郡(12县)广汉郡(13县)蜀郡(15县)犍为郡(12县)越巂郡(15县)益州郡(24县)牂柯郡(17县)巴郡(11县)
⒀凉州部刺史--掌察举凉州8郡96县陇西郡(11县)金城郡(13县)天水郡(16县)武威郡(10县)张掖郡(10县)酒泉郡(9县)敦煌郡(6县)安定郡(21县)
司隶校尉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设置,掌举京师长安周围百官以下及京师三辅(57县)及弘农郡(11县)、河东郡(24县)、河南郡(22县)、河内郡(18县)
4 郡:
郡守--也叫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秩六百石
长史--边郡设,掌兵马,秩六百石
郡丞--掌佐郡守,秩六百石
都尉--原叫郡尉,掌军事,秩比二千石。有丞,秩六百石
农都尉--掌屯垦植谷
属国都尉--掌边地少数民族降汉者
关都尉--掌关隘
其余县、乡、亭、里与秦制同。部族居住区设道,相当于县。列侯所食县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称“邑”。据《汉书》之《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记载,汉朝对秦代的四十余郡重新分割,最多时有110郡以上,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一共有103个。全国县、道、国、邑共有1587个,其中县、邑1314个,道32个,侯国241个。乡6623个,亭29635个。
西汉全国官员,自佐史至丞相,13万285人。诸侯王金玺鏊绶,大将军、三公、列侯,皆金印紫绶;包括九卿在内的秩比二千石以上官员,皆银印青绶;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秩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汉代并不崇尚黄色)。
西汉沿秦制,除嫡妻皇后为女主外,掖庭嫔妃增至十四等。昭仪一,婕好二,烃娥三,容华四,美人五,八子六,充依七,七子八,良人九,长使十,少使十一,五官十二,顺常十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这些人或者有爵、有位,或者有品有秩。但她们除非事迹特别昭著,一般史籍不作记载。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司马、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一、丞相(相国、大司徒)
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弘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丞相,又称相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刘邦为汉王(前206年),即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参以假左丞相的名义镇守关中。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十一年(前196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率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相国。五年(前190年)曹参去世,废相国而分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刘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此举可能是打算重新设置右丞相,但之后并没有设置,左丞相一职也恢复为丞相。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汉朝,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丞相病重,皇帝要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尸体从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对百官有选举、任官、黜陟、刑赏的权力。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由此可见汉朝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所以像汉武帝这样以英明神武自诩的皇帝是无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西汉后期干脆废掉丞相,改为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丞相的办事机关称丞相府,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等。
1.长史
长史,秩千石,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大概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总理府部长或者日本的官房长官吧。
2.司直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
3.掾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
4.属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位次掾,统称丞相属。
5.诸曹
诸曹,为丞相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二、太尉(大司马)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前202年)罢,十一年(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后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大将军或置或废,与武帝时大司马为加号不同,西汉后期大司马为实职,而将军为号。权臣多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即以此职移汉祚。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
三、御史大夫(大司空)
御史大夫,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
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御史大夫官。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1.御史丞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
2.御史中丞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元寿二年(前1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
3.侍御史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纠察百官,奉诏出监地方或专治大狱,监三辅者为监御史、监出征军队者为监军御史、武帝时特派绣衣直指治狱、掌图书的治书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御史等等,随事而设,废置不定。
四、九卿
汉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设列卿,分别主管礼仪、刑狱等部分事务。九卿之说,源于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汉代的九卿,属于国家行政性质的有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招待外宾的大鸿胪,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其余各卿均负责护卫、车马等皇家宫廷事务。
1.太常(奉常)
太常,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时改秩宗。
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两署,各置长丞一人;诸庙寝园食官署,署置令、长、丞各一人。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太常机构庞杂,其属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书令史、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曲台署长、写书官等多至二千人。
汉朝的诸博士也隶属太常。
2.光禄勋(郎中令)
光禄勋,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勋。”王莽时改司中。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等。
①大夫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数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议,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②郎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士人出任者为议郎,秩比六百石。其余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执戟宿卫。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多至千人。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统虎贲、羽林诸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其余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
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③谒者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④期门(虎贲郎)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⑤羽林
羽林,也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弟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3.卫尉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则不常置。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4.太仆
太仆,王莽时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匹。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5.廷尉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名廷尉。宣帝地节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理。王莽改作士。廷尉是审判全国疑难案件的最高机构,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廷尉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6.大鸿胪
大鸿胪,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典属国,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设安定属国、天水属国、上郡属国、五原属国、张掖属国五属国处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为降羌置金城属国,王凤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废典属国,并其职入大鸿胪。属官有九泽令,主客,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大行卒史等。
7.宗正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8.大司农
大司农,本秦官,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平帝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州各一人,劝课农桑。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9.少府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
武帝以尚书、中书谒者拆阅章奏,受公卿奏事,传达诏命,所以尚书、中书谒者虽名列少府属官,实为内朝官。
五、列卿
汉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说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1.执金吾
执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有两丞、候、司马等属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本秦将作少府,主治宫室、宗庙、陵园、土木等事,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秩二千石,丞秩六百石。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七令、丞。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罢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3.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锺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 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一、侍中
侍中,古官名,相传黄帝时代即有此官。秦朝丞相置史五人往来奏事殿中,号侍中。汉武帝以此为近臣加官。 《齐职仪》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
二、左右曹
左右曹, 《 汉官仪》载“左右曹受尚书事。”沈约《宋书》云“汉使左右曹诸吏分堂,尚书奏事。”因为尚书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的官员,左右曹实际上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
三、诸吏
诸吏则是受特别委任有权监察、纠举不法的官员,凡加诸吏者,虽非御史,也有和御史一样的权力。
四、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其实是散骑、常侍两个官名。职务是“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五、给事中
给事中,加号,凡加此官者,得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
六、领尚书事
因丞相权势发展,皇帝收其权于近臣,于是尚书权势日增。但尚书权重而位卑,不能与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以下诸将军领尚书事,以参决政事。
七、尚书令
尚书令,汉承秦制,置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书掌收受章奏,出宣诏命。六尚均为少府官,但尚书负责处理政务,实际上是中朝官,不受少府节制。诸臣上书,要另写一份作为副封先上尚书,尚书审阅副封后,对于文辞不便者可不予上奏。朝廷颁发诏令,须以副本存尚书。大臣上奏,由尚书读奏,大臣有罪,由尚书问状。初以尚书四人分判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时增置三公曹主断刑狱。
八、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令,宦官。汉初为中谒者令。武帝后期以宦官掌尚书,改称中书谒者令。
九、符节令
符节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颁铜虎符、竹使符与诸郡国。调兵用铜虎符,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国,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
十、黄门令
黄门令,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给事黄门,小黄门,皆以宦官任之。职掌传递书奏,并关通禁省内外。给事黄门,黄门侍郎,位在郎将、大夫下。
十一、其他内朝官吏
尚书郎、尚书御史、给事尚书、尚符玺郎,太医监、侍医、太官献食丞、太官献丞、食监、乐府音监、乐府游徼、令史、东织室令史、中书仆射、黄门倡、倡监、马监、黄门驸马、狗监、给事狗监、钧盾冗从、尚方待诏、掖庭狱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户卫、少内啬夫、暴室丞、暴室啬夫、农官、中谒者、中涓、协律都尉、海丞、果丞等。 这些官员多为处理内廷事务的下级官吏,不能参与政事。 一、詹事
詹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率更(负责计时、太子家刑狱);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厨厩长丞(负责太子膳食、厩马等)。
二、大长秋
大长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是皇后宫官,秩二千石。属吏有中长秋(副大长秋)、私府令(负责皇后私人财务)、永巷令(负责审理内廷宫女、内命妇)、仓长(皇后私人庄园的仓库管理员)、厩长(皇后养马场的主官)、祠祀长(负责内廷内命妇祭祀事务)、食官长(供皇后膳食)等。
三、长信詹事
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长乐少府。
四、太子太傅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负责教导、辅弼太子,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
西汉的官职表
一、三公
1、丞相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3、御史大夫
二、九卿
1,太常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
太常丞, 秩俸千石
赞飨, 秩俸六百石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掌故, 秩俸六百石
均都长丞
都水长丞
曲台署长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侍诏, 秩俸二百石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掌故, 秩俸二百石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灵台侍诏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员吏, 秩俸百石。
乐人八佾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太祝丞。
员吏。
祝人。
宰人。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食监, 秩俸六百石。
丞, 秩俸四百石。
校长, 秩俸四百石
监丞, 秩俸三百石。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3,卫尉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侍曹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
户曹尚书。
客曹尚书。
三公尚书。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协律都尉,。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女明星
- 毛晓彤聊天记录 毛晓彤闺蜜聊天记录
- 马云的老婆是赵薇 马云老婆赵薇个人资料
- 洛天依是真人吗 虚拟歌手洛天依是人吗
- 鹿晗与关晓彤现状 鹿晗和关晓彤现在怎么样
- 周星驰为什么终身不娶 周星驰为什么不娶朱茵
- 朱丹个人资料简介 朱丹个人资料简介及家世
- 朱茵为什么恨周星驰 朱茵为什么会和周星驰分手
- 卓依婷歌曲大全100首 卓依婷全部歌曲500首
- 最近在线直播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最近在线直播视
- 马伊琍文章突然宣布复婚 2023年马伊琍文章突然宣
- 明星代言费报价表 明星代言费一般都是多少
- 马伊琍个人资料二婚 马伊琍个人资料出生日期
- 刘敏涛个人资料简介及 刘敏涛个人资料简介年龄
- 刘恺威承认有二胎 刘恺威公布二胎的喜讯
- 林宥嘉现任女友 林宥嘉谈过几个女朋友
- 贾乃亮确诊新冠 贾乃亮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