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分解教学(先天八卦掌和后天八卦掌怎么

大明星 2023-11-09 20:03www.198689.com大明星

百说不如一看, 下面 是台湾 易宗八卦掌 名家 罗修德 老师 的教学影片, 先天掌的练法, 後天直趟的用法也有

1、孙禄堂《形意拳学》1915年
2、孙禄堂《八卦拳学》1916年
3、孙禄堂《太极拳学》1919年
4、孙禄堂《拳意述真》1923年
5、孙禄堂《八卦剑学》1925年
6、孙禄堂《论拳术内外家之别》
7、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
8、太极拳丛书之二《太极拳》1957年 孙禄堂著 孙剑云整理
9、《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2000年 孙叔容 孙宛容 孙宝亨
10、《孙禄堂武学录》2001年 孙禄堂著 孙剑云编
————————以上这十个资料,是比较重要的。
11、《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孙剑云 《武术健身》第六期,1983年7月1日第一版。新体育杂志社编。
12、《形意八式》孙剑云传授 金继香整理 《武术健身》杂志1984年第4期 总第11期(季刊)
————形意八式唯一的资料
13、《纯阳剑》《武术健身》1984年第1期 总第8期(季刊)和1984年第2期 总第9期(季刊) 孙剑云
————形意剑术唯一资料
14、《孙氏太极拳、剑》1997年 孙剑云著
15、《孙式太极剑》1999年 孙禄堂遗著 孙叔容 孙婉容 孙宝亨 时小雪整
16、孙禄堂《八卦剑学》今译 孙叔容 孙宝亨
17、《雪片刀》孙禄堂传孙存周 孙叔容、孙宝亨整理
18、《八卦拳》孙禄堂著 孙叔容、孙宝彦整理
19、《孙氏太极拳诠真》2003年 孙剑云著
20、《纪念武术大师孙存周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2003年 孙叔容 孙婉容 孙宝亨编著
——————这个纪念册里的孙存周先生手稿是非常珍贵的
21、《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孙剑云
22、《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2002年 孙叔容 孙婉容 孙宝亨 时小雪 著
23、《孙氏太极拳》居浩著 台北真善美出版社
24、孙禄堂《八卦拳学》俄文版 1991年
25、《仙道八卦拳》武术挖掘汇编资料
26、《孙禄堂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台湾版
27、《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
28、《形意拳术》李天骥著
29、《八卦掌》李天骥著
————在孙式八卦拳的基础上参照程派八卦的内容编写,为高校武术专业教材内容。
30、《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孙剑云
31、《八卦连环掌》郑怀贤传授 邹德发整理
32、《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 2011年 张大辉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3、《孙氏武学研究》 2008年 童旭东 中国书籍出版社
34、《孙禄堂武学论语》 2010 年 孙玉奎等编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
35、《八卦掌》 吴章淮 武林杂志
36、《孙氏太极拳大全》 2010年 张世杰整编
37、《形意拳武术教程》 2001年 朱天册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现在购买、收集武术书的渠道
本地书店、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孔夫子旧书网。
如果实在买不到,只能在网上寻找电子版打印出来。
其中搜罗甚多

  吴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是一种传统拳术。下面是吴氏83太极拳分解教学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3式名称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捶

  15.倒撵猴

  16.斜飞势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扇通背

  22.撇身捶

  23.卸步搬拦捶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进步栽捶

  32.翻身撇身捶

  33.上步高探马

  34.披身踢脚

  35.退步打虎

  36.二起脚

  37.双峰贯耳

  38.翻身二起脚

  39.撇身捶

  40.上步搬拦捶

  41.如封似闭

  42.十字手

  43.抱虎归山

  44.揽雀尾

  45.斜单鞭

  46.野马分鬃

  47.玉女穿梭

  48.揽雀尾

  49.单鞭

  50.云手

  51.单鞭

  52.下势

  53.金鸡独立

  54.倒撵猴

  55.斜飞势

  56.提手上势

  57.白鹤亮翅

  58.搂膝拗步

  59.海底针

  60.扇通背

  61.撇身捶

  62.上步搬拦捶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67.迎面掌

  68.转身十字摆莲

  69.搂膝指裆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下势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迎面掌

  79.翻身撇身捶

  80.上步高探马

  81.上步揽雀尾

  82.单鞭

  83.收势

   吴氏太极拳的发展

  杨禄(也有称“露”)禅(公元1799~1872年)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公元1834~1902年)从其学拳,后又遵师嘱拜于杨班候门下,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全佑创始吴氏太极拳后,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

  吴鉴泉(公元1870~1942年),又名爱伸,满族,从汉姓吴,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拳架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在大师兄王有林(茂斋)的积极辅佐下,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氏太极拳流派。从1928年起在上海授拳,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年创鉴泉太极拳社,形成吴氏太极拳南派。被后人成为吴氏太极拳集大成者。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出版《太极拳》一书。主要弟子有徐致一、赵寿村、吴图南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

  王有林(公元1862~1940年),字茂斋,吴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大弟子,山东掖县(今莱州)大武官村人。在师兄弟中居长。全佑谢世后,他与吴鉴泉切磋拳艺长达八年之多,辅佐其继承与发展吴氏太极拳。自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王有林留下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东、东北各地,主要弟子有彭仁轩、赵铁庵、修丕勋、杨禹廷、王子英、王省吾、曹幼甫、刘光斗、王历生等。

  修丕勋(公元1892~1976年),字桂臣,号柱臣,山东掖县(今莱州)程郭乡大武官村人。吴氏太极拳实战家、教育家,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年习武,拜埠上村八卦掌名师徐奎新为师。后师从王有林(王茂斋)学习吴氏太极拳,成为王有林(王茂斋)三大弟子之一,跟随王在京八年,与王子英、杨禹廷并称京城三大高手,曾任山东掖县国术馆教务长。主要弟子有温铭三、孙镜清、王咸正、周凤岐、战  波、修  占等。

  吴图南(公元1884~1989年,也有说1899年出生),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旗,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9岁起,先后从杨少侯、吴鉴泉学拳12年。后长期从事 武术 研究、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 武术 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审定工作,先后出版《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剑》、《国术概论》、《太极拳之研究》等武术理论专著。主要弟子有马有清等。

  杨禹廷(公元1888~1982年),又名瑞霖,北京人。1916~1941年从王有林(王茂斋)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20岁始,在北平太庙及志华寺设场授拳。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主要弟子有赵安祥、王培生、吴连祯、冯士英、戴玉三、王光宇、李秉慈、张福有、李经梧(悟)等。

  吴公仪(公元1897~1968年),字子镇,吴鉴泉长子,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1924年受黄埔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1954年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命子吴大齐、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

  吴公藻(公元1901~1983年),吴鉴泉次子,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晖等赴长沙,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 1937年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1980年著《吴家太极拳》等。

  吴英华(公元1907~1997年),吴鉴泉之长女,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幼秉承家传,并协助父教拳。1930年与吴氏太极拳名家马岳梁成婚。曾担任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1942年起继任社长。先后在上海市国术馆、上海市体育宫教授太极拳。著有《吴式太极拳详解》等书。主要弟子有吴静妹、施梅林等。

  马岳梁(公元1900~1998年),吴鉴泉之长婿,吴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早年学医,后拜吴鉴泉为师,研习吴氏太极拳。1930年与吴鉴泉之女吴英华成婚,长期协助吴鉴泉广泛传教吴氏太极拳。1932年在上海成立鉴泉太极拳社,任第一副社长,1948年继任社长。1981年鉴泉太极拳社在上海复社,继续担任副社长,1998年任社长。于1951年与陈振民合著《吴鉴泉氏太极拳》一书。

  王培生(公元1919~2004年),又名王力泉,号印诚,原籍河北武清县小韩庄,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自幼习武,学有名师,辅得良友,从高克兴习练直趟八卦掌,又得韩慕侠教诲学习八卦、形意,从梁俊波学通臂拳,从吴秀峰学八极拳,后从师杨瑞霖(杨禹廷)学习吴氏太极拳,后经师爷王有林(王茂斋)精心指点。曾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著作颇丰,主要著有《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健身祛病锦九段》、《吴式太极拳诠真》、《实战八卦64散手掌》等。主要弟子有张耀忠、吴振军、高壮飞、张全亮等。

  李秉慈,1929年出生,北京人,师随杨禹廷36年之久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长期从事武术教学、训练、评审、裁判等工作,参与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创编工作,相继培养出刘伟、宗维洁、冯鸿昆、吴阿敏等一批吴式太极拳全国冠军。

  战  波,1942年出生,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师从修丕勋学习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现任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著有《太极内功健身八法》、《太极轮椅养生功》等以及出版发行《吴式太极拳推手及组合应用》、《吴式太极拳实战打法》、《吴式太极拳劲路用法》等教学光碟。主要弟子有赵雨含、张陆洋、李平和、邵丽萍、徐伟利、王俊东、韩华滨等。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武当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 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约1813~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故八卦掌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踝关节相贴而过)。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八卦掌的动作要求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滚钻争裹,奇正相生,走转拧翻,身随步走,掌随身变,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威猛如虎”;以曲刹直,以动扰静,以静刹动为修炼原则。
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 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董海川祖师塑像,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入门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称为 3大病),“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於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八卦掌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其说法不一。
据《蓝簃外史》“靖边记”中记载“嘉庆丁巳(嘉庆二年,即公元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 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有人认为文中冯克善,牛亮臣所习拳法是八卦掌的雏形。(姜容樵《八卦掌》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
清道光中叶以后至光绪六年,是八卦掌发展最盛的时期。北京一带,学习八卦掌的人颇多。而其中董海川又是八卦掌传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间盛于民间。
另有一说,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山一带碧云、静云两道士所传,至今九代。
再有李振清所传八卦掌(又称阴阳八盘掌)之说。李振清于青年时期(1850年前后)带艺投师,学阴阳八盘掌于河南,1870年前后回乡传授此拳。李振清之后有萧海波、任致诚等人继承。任致诚并于1937年将此拳著成《阴阳八盘掌法》一书,流传于世。
【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 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 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 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 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 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 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 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 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 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 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 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 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日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三)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讲究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 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 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
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3.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 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
八卦掌不我国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在国内各地广为流传,而且更为国际友人所喜爱而广为传播。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网上搜一下,张全亮老师的视频很多的。
高继武老师的也很多,两者之间稍有差别,任选一种学都可以。高老师虽然列在尹氏八卦传人,但他的父亲高子英先生是和郭古民前辈学的。
我师父是高子英师爷的入室弟子,这些事情听师父、师叔们讲起过。

  是传统武术
  八卦掌是我们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草药一份珍贵遗产,它不仅具有拭技击方面的价值,更在健身养生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笔者身为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每有沉疴不起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等,即在其辅助功能练习中佐以八卦掌之基础训练,多有良效,而其健身养生作用,笔者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练习完八卦掌后,通体舒畅,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脚步轻盈,现笔者结合一定的医学知识,就八卦掌与养生健身的方面的作用,做一简单的论述。
  一、八卦掌声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八卦掌在行功过程中,要求空胸拔顶,下塌腰,拗胯,掰膝,双足抓地,这样就加强了肌肉组织的锻炼。使全身的肌肉在维持身体一定形态的情况下,尽量放松,这样练习使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开张,肌肉组织循环改善,在步法身法、手法转换过程中肌肉的舒张与收缩变化,挤压肌肉内静脉网,使静脉回流改善,这样肌肉组织在八卦掌练习中处于有氧代谢状态,从而使运动系统得到有效锻炼,当年,北京体院生理教研室高强副教授,曾专门对常年练习八卦掌的老人做了较为全面的医学生理观察,他对八卦掌练习组与对照组作了包括身高、胸围、肢体围、通气功能、X光片、心电图、握力、十二分走、反应时,体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在内的多项测定后,发现经常练习八卦掌的确可以强身壮骨,并能推迟与防止衰老,据统计,练习八卦掌组老人除身高与对照组相差无几外,其余所有各项测定都明显由于对照组,高强副教授特别强调了八卦掌在增进心肺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反应速度及关节灵省活度方面的有益作用。
  二、八卦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练习八卦掌时要求全身放松、空胸、实腹这样就使胸腔内压力降低,腔静脉搏回流改善,腹式呼吸使膈肌上下运动,这种运动对内脏又是一种合理的按摩,使内脏的循环改善,八卦掌的走圈,可以使全身活动,有效地防止血管壁出现粥样硬化物,从而减少了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的发病率。
  三、八卦掌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练习八卦掌时空胸拔顶作用,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改善了头部脑组织及脊髓的血液循环,使脑组织供氧充沛,大脑的有氧代谢使思维敏捷,记忆力提高,小脑的代谢改善,促进了平衡感的发育,,练习八卦掌时要求身动心静,这种动中之静使大脑处于浅睡眠期脑电图改变,使神经系统得到了休息和整合。
  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八卦掌练习时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膈肌的运动对胃肠道、肝胆、胰腺等的物理按摩作用,再就是通过对大脑及脊髓的供氧调节,加强了内脏自律神经的作用于,使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更加节律化,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正常,这样就加强了消化系统的作用。,练习八卦掌是符合人体生理学、生物力学的一种安全健康的健身延年的运动方式,他的作用不仅仅是行走,而是动与静的结合,中医学理论也认为动以养身、静以养神。通过八卦掌的练习,可以更好的使身心得到锻炼,所以,八卦掌的练习是现代高节奏生活中,身心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
  到你所在地方的八卦掌研究会或者公园里寻找老拳师教吧

桩法里面有太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技巧

我推荐你拜位师傅详加指导,仅依靠自学,很难领会其中要领

自学的话还不如不练桩,以其他身体素质的现代训练法代替。

本文为刘敬儒的《程氏八卦掌》第四章,重新整理使其更适合移动端阅读

形意拳的技击特点是直进直出,硬打硬避,所以练功方法多采取直进形式,通过五行十二形的练习,达到“ 脚打踩意不落空,进退好似卷地风 ”、“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脚踏中门抢地位,硬打硬进无遮拦 ”的境界。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引进落空,以巧破千斤,于是就采取以盘架子、推手为主的练功方法,而达到“ 听劲 ”、“ 懂劲 ”、“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破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的境界。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人,脱身换影 ”,所以它的练功方法就是围小树而转通过左旋右转、拧裹钻翻的掌法练习,达到掌法赢入、身法赢人、步眼赢人、功夫赢人的境界。

功理功法是练习八卦掌的要领,只有遵照这些要领去锻炼才能少走弯路,事半而功倍。程氏人卦掌的功理功法是“十要八法”。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走转为主的拳术,所以练功时要“走”,较手时更是“以走为用”,要想走好,就要练好“八卦趟泥步”。

练习“八卦趟泥步”时,要头正颈直,微收下颌,嘴微闭,舌抵上颚,用鼻呼吸,上身正直,提肛溜臀,坐身屈膝,自然呼吸,气沉丹田,二目向前平视。行步时,前足轻轻提起,沿后足之内踝骨处向前行进。行时,膝微屈,不掀足尖,全腿放松,不要绷劲。落足时五趾抓地,抓地时后足沿前足之踝骨处行进,姿势相同,行走步数不限,回身前足可在后足前扣成丁字步.行至起势处,前足在后足前扣丁字步回身。可如此来回反复练习。回步行肘几乎擦地而过,仿佛行在泥水之中,故名“八卦趟泥步”。

直行趟泥步练习纯熟后,可练走圈。走圈的姿势和动作要领与直线趟泥步相同,不同之处是要走圈。走圈时里足直迈,外足微扣。每圈走八步,圈数不限,但左转右转的圈数要相同,呼吸自然,气沉丹田。

走圈有了基础,就可以练习八大掌了。“八大掌”是八卦掌的核心套路,是练习八卦掌的根本。只有通过八大掌的刻苦练习,才能得到八卦掌的真功夫。有些老人,没有武术的基础,没有气力再去走圈练掌,为了健身和益寿,随意走走转转换换掌势是可以的。但有些运动员,特别是从事武术工作的人不在八大掌上下工夫,一味追求复杂美观的套路,参加比赛和表演,尽管可能会得到金牌,只能是花架子而已,难得到八卦掌的功夫,更体会不到八卦掌的精髓。

为了更深刻地透悟八卦掌之精妙,进一步提高八卦掌功夫,可以练习八八六十四掌,从而掌握八卦掌的单换用法、双换用法、顺势用法、背势用法、转身用法、磨身用法、翻身用法、回身用法。还可以用八八六十四手来丰富自己神奇莫测的八卦掌法或手法,熟练掌握八卦掌的技击特点,学到真正的自卫防身的本领,出手成招,克敌而制胜。

拳谚云“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因为熟能生巧,巧能变化,出手成招,一战成功。怎样才能招熟?就是除了练习八大掌、六十四掌和六十四手外,还要“操手”。“操手”就是从千变万化的掌法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最擅长的手法进行单独操练,每天一练就是数十遍,经年不已。如程廷华先生的最著名弟子李文彪先生那样,为了练习一个塌掌,每天要打钉有狗皮的木板,一打就是三年,掌心都为之凸起,与人较手时,只要打上三成劲,对方就吃喝不下,何况七成劲、十成劲.无人敢接此手。“操手”的目地有二,一是把手法练熟,出手就能用上;二是把劲力练出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己的“绝招”。除了练”绝招”外还要操一些程氏八卦掌中最常用,最好用,最具特色的手法,不仅熟而生巧,最主要的是练习八卦掌的劲力重点是“寸劲”和“爆炸劲”。练不出“寸劲”、“爆炸劲”就不算作八卦掌法。所以老前辈说“ 练掌不操手,什么也没有;练掌又操手,出手就能有 。”

练习八卦掌的过程就是“说手” “喂手” “领手” “试手”的过程。每掌每势怎么用?老师要讲解,教明白,叫“ 说手 ”;老师出手让学生来用,叫“ 喂手 ”;在学生掌握一定手法后老师要领着学生用,叫“ 领手 ”;“领手”后才能在同学之间试一试,这就叫“ 试手 ”。通过“试手”互相切磋,找出失败和成功的原因,再去练习八卦掌法,自然会更上一层楼,突飞猛进。过去练功时老师经常在自己的学生中栓对,让他们经常比试,不断提高技艺,就是这个道理。

1963年,我26岁,曾在北京市最盛大的一次“全市武术冠军赛”上获得了形意拳、八卦掌成年组的冠军。当时可谓掌法娴熟,步法灵活,身法优美,获得了全场观众、武林同道和老前辈们的好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练得虽然姿势很优美,但还未能气沉丹田,更没有炼出内家功力,只是形体运动而已,完全算是外家拳,八卦掌的皮毛罢了。

1979年,我43岁,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第1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了八卦掌的金牌。1980年我又参加了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第2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又荣获了八卦掌金牌.为北京市争了光。北京市体委为了表彰1980年在全国性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在北京晚报特辟了一个栏目《1980年北京体坛冠军录》。于是北京晚报于1981年1月6日刊出了对我的报道,题目是“披星戴月练功人”。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功夫很不错了,心里沾沾自喜,滋生了一种狂傲思想。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的八卦掌,只能算半个内家拳,距离八卦掌的真功夫还差很远很远。后来每当回想起来,深感汗颜。

通过自己的刻苦练功和执着地追求,通过向武术界的老前辈们学习,更通过自己在东城武术馆和北京武术队的教学,教学相长,使我认识到练习八卦掌,除了遵照“十要八法”外,还必须做到下列几点,才能少走弯路,早出功夫、早出人手,“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此言不谬也。

形意拳讲究“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八卦掌讲究“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气合 ”;太极拳讲究“ 用意不用力 ”。这足以说明“意”在内家拳中的重要位寰。我练八卦掌四十余年,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实践证明,“意”在练功中起统帅作用,“以意为先”是练习八卦掌的真谛。

有的老前辈说“ 意如飘旗,又如点灯 。”意思是说,“意念”就像古代行军打仗时的军旗,夜晚打仗时的指挥灯,指挥作战时攻守、进退、转移、变动。练习八卦掌时也一样练功时要意识集中,用意念去支配气的运行,通过长期的锻炼,气自然能达到沉丹田,自然能达到掌、指、肘、肩、胯、膝、足,这样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功夫。虽然练习八卦掌时要舌抵上腭,提肛溜臀,气沉丹田,但练功时不要一边想着掌法,一边又想着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气道运行,否则,非练出病不可,希慎之而又慎之。练习中用意念去统帅掌法的变化,用意念去支配自己一切动作,自然会达到畅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目的,自然会达到步法灵活、自然舒展、上下协调、内外合一的目的。

形意拳练习时从明劲入手.出功夫快;八卦掌也从明劲入手,出功夫也快,但两者都偏于刚,如果练法不当,很容易伤身。不少人在练形意拳时经常震脚,仿佛劲力又刚又整,而致腿部静脉曲张;不少人练八卦掌时托着重物练,双臂僵硬,致使气血上升,血压升高。练习太极拳的人能怯病强身,道理何在?就是因为练习太极拳时以柔为主,合乎生理。所以练习八卦掌要做到全身放松。但“松”不是“软”;也不是一味的“柔”。八卦掌法要求的“松”是肌肉不僵硬,关节灵活而舒松,手指在意念支配下屈伸,以意领气,以气领力,引导气血贯达,力达掌指,这样才能使全掌灌满暗劲,练到内外合一,劲力刚柔相济,不仅功夫快,而且能够充分打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疏筋活络,平和阴阳,起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八卦掌的练功方法是“走”,一转就是几十上百圈。走圈练习中不能休息和中断,要一股劲练下去,直至功法套路练习完毕。这道理与“趁热打铁”一样,如果走转时经常中断,累了休息一下,掌法就断了,劲力就断了,气沉丹田也断了。从头开始,岂不白白浪费时间和汗水。只有坚持一般劲地练下去,最少也要100圈,练得通身大汗才好。通过自然呼吸的走,气沉丹田的走,手掌充满气血,仿佛手掌厚了,仿佛手指租了,仿佛手掌变大了,这时手掌沉了,充满了力量,恨不得找个目标打它几掌才痛快,练出了掌上的浑厚力量。

八卦掌的“走”不是逃跑,而是用法。较手时“ 忽左忽右,打了就走,走了就回 ”,全有赖于“走”的练习,在走中变掌换势,一边走一边练习掌法、步法、身法,练习明腿暗腿,练习肩、肘、腕、胯、膝各种打法。

“走”是长生之宝,因为走圈时气道最畅通最易向下行气,气沉丹田,所以“走”是练习气沉丹田的最理想法门。八卦掌的气沉丹田,不是用憋气、压气练出来的,也不是单练气功练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气沉丹田”的目的有二,一是只有气沉丹田,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真正内劲;二是只有气沉丹田,才能疏经通脉,怯病强身,益寿延年。所以武术界老前辈们经常说“ 练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

一、练功时要谨防三病,即努气、拙力和腆胸挺腹。“努气”就是憋气,造成胸闷气涌而伤肺,不科学地用腹压气,造成肠胃出血而伤身。“拙力”就是肌肉不放松,不是以意领气、以气领力,循序渐进,而是过于用力,肌肉绷得死紧,造成僵劲,使动作滞涩僵硬而不灵变,影响了内劲的产生和通达,更谈不到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了。“腆胸挺腹”会造成周身不灵活无法练习八卦掌的意、气、力,无法练出八卦掌的内功。不气沉丹田何来“丹田长命宝,万两货金不与人”呢?

二、练功时应选择风景秀美、安静避风、空气新鲜的地方,最好围着一棵小树走转。因为小树是假设的敌人,围绕小树练功可以增强自己的攻防意识;小树是圆心,围小树练功可以看到自己拧腹的角度有多少,以便及时调整;在小树下练功,直到走出一圈沟,增加练功的信心;小树会慢慢长大,功夫会一天比一天深,树长艺长,常年坚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以娱身心。

三、练功时的“起势”之点。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入,脱身换影”,所以它的练功方法就是围小树而转,通过左旋右转拧裹钻翻的掌法练习,而达到掌法赢人,身法赢人,步眼赢人,功夫赢人的境界。练功方法与技击特点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但与练功时的“起势”之点丝毫没有关系。可是有的人硬是规定“起势”之点,必须从某卦某方位“起势”,否则就不是八卦掌,这反而把初学八卦掌的人搞糊涂了。

其实,董海川先生传授的八卦掌从未强调过“起势”地点。强调非某某方位“起势”不可,不过是制造神秘罢了。其实练功时,在圈上的哪一点“起势”,是先左转还是先右转,都无关紧要。在任何地点“起势”,都能练出八卦掌的功夫来。当你给人们表演时,希望面对观众或主席台“起势”,以示有礼貌。如果参加武术比赛,面对裁判长“起势”,这是比赛规则。自己练功时可以根掘练功的时间和场地的情况,自由选定起势之点。

四、要持之以恒。初学八卦掌的人,走趟泥步时定会左右摇晃,练习走圈时,更会如此.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坚持练功,腿部力量增长了,身体就能掌握平衡,掌握了八卦掌的要领,就自然不会左右摇晃,也不会上下起伏,定会稳如坐轿一般,走起来平稳而流畅。

初学走圈时有头晕现象。这是因为长时间盯着小树.或二目只从虎口瞧,目不斜视,目光太专注,造成头部供血受阻所致。只要目光稍稍移动,就不会头晕,练功时间长了,自然会克服此现象。

练习八卦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恒心、有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如此定能成功。我教过不少学生,有的学生练得很好,但不能坚持,结果一事无成。有的学生初学时很笨,各方面条件都不很好.但他能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习,一练就是几年,结果成了把好手。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说“持之以恒”是学好、练好八卦掌的根本。

五、练习八卦掌的人要练习气沉丹田。一种是通过自然呼吸,达到气沉丹田;一种是动作配合呼吸,用腹式呼吸气沉丹。后者出功快,但必须在已经达到初步气沉丹田的基础上运用。如果硬沉硬压、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通过自然呼吸,自然会感到小腹饱满或鼓荡.仿佛腹部变粗,这就是气沉丹田的开始。由于功夫深浅不同,感觉也不尽相同,只要顺其自然,功夫一到定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六、练习时要舌抵上腭.提肛溜臀。舌抵上腭能生津液,有助消化和气沉丹田,道家称“金津玉液”。提缸溜臀目的有二一是为打通任、管二脉,即“搭桥”;二是利于力达腰、脊、臂、手。但不要过于用力去缩“谷道”,以免出现不良现象。

七、学会八大掌,特别是学会六十四掌后,练功要有计划。每天练多长时词,每天练哪几掌,都要有安排。不能每天把所有套路都练一遍,要有选择地练习,重要的掌更要多练习,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

八、练习八大掌离不开“青龙探爪”一势。不要转一圈“青龙靠在爪”就换势要多转要转五圈、六圈或十圈方可。八卦掌的老前辈刘凤春先生一个单换掌练了三年,就是一个“青龙探爪”加一个换势练了三年,功夫大成,威名赫赫。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