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
耳闻目睹和地动山摇关系结构相同,都是并列结构。
解析耳闻目睹”指“耳朵”“闻”(听的意思),“眼睛”去“睹”(看的意思)。“地动山摇”,大地晃动,山摇晃,耳闻和目睹,地动和山摇,是并列关系,所以结构相同,是并列结构。
一、耳闻目睹
释义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译文听到的不如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可靠。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用于亲眼所见。
二、地动山摇
释义形容声势浩大。
出处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译文我害怕山河会发生灾害,灾难祸患会从这里开始。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巨大影响。
地动山摇近义词
天旋地转
释义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译文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人眩晕时的感觉。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
地动山摇
释义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
形容声势浩大。
亦形容斗争激烈。
出处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例句
1.定向爆破的威力真大,只听到~般一声巨响,那座旧楼就成了一堆废墟。
2.定向爆破的威力真大,只听到地动山摇般一声巨响,那座旧楼就成了一堆废墟。
3.空中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
4.万炮齐鸣,地动山摇,一场大决战开始了。
近义词
一、山崩地裂
释义
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引证这正是~有人见,捉生替死却难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出处《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例句人类,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阑珊。
二、天旋地转
释义
天地转动。
比喻重大的变化。
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引证低下头歇了一会,觉得~,忽忽悠悠,再也站不起来。 ◎梁斌《红旗谱》四五
出处唐·元稹《望云雅马歌》“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却坐明光宫。”
例句刚一起身,他顿时觉得~,过了一会儿,头脑才清醒了过来。
“地动山摇”的意思是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大山摇摆。
一、拼音
dì dòng shān yáo
二、释义
地被震动,山也摇摆,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三、出处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四、造句
1、我国原子弹引爆成功,只见银光一闪,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
2、定向爆破的威力真大,只听到地动山摇般一声巨响,那座旧楼就成了一堆废墟。
3、空中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
4、我国原子弹引爆时,只见银光一闪,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
5、万炮齐鸣,地动山摇,一场大决战开始了。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地动山摇
读音
出处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
白话译文臣下害怕会撼动大地。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地坼天崩
读音
释义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白话译文天崩裂,地裂开,天子都要吓得跑下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读音dìdòngshānyáo,出处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例句我国原子弹引爆成功,只见银光一闪,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
近义词天塌地陷、天翻地覆、山崩地裂。反义词风平浪静、纹丝不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意是指高大的建筑物,基础不牢会发生像地动山摇般的垮塌,比喻做任何事情,没有见识的基础,就很难取得成功。要盯着基层打基础。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众多细胞是健康的,并充满活力,社会肌体才会是健康的、富有生机的。,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基层基础工作,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当前,在抓基层建设上,大家反映最多也最突出的就是会议多、文电多、大项活动多。
解决这些问题,,要在“少”字上做文章。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减少会议、减少文电,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电不发,能够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就不开会、不发文电。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会议的规格,能减少的尽量减少,能压缩的尽量压缩,更不能借开会的名义游山玩水、发放福利、请客送礼。
要著眼问题求突破。基层是工作的重心,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必须下大力解决基层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盯著基层的问题做工作,不解决问题不撒手,既不能因“盯”有困难而却步,又不能因“盯”得疲劳而放弃,更不能因“盯”有微效而懈怠。